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叔孙穆子知楚公子围有篡国之心-原文
虢之会,楚公子围二人执戈先焉。
蔡公孙归生与郑罕虎见叔孙穆子,
穆子曰:‘楚公子甚美,不大夫矣,抑君也。’
郑子皮曰:‘有执戈之前,吾惑之。’
蔡子家曰:‘楚,大国也;公子围,其令尹也。有执戈之前,不亦可乎?’
穆子曰:‘不然。天子有虎贲,习武训也;诸侯有旅贲,御灾害也;大夫有贰车,备承事也;士有陪乘,告奔走也。’
‘今大夫而设诸侯之服,有其心矣。’
‘若无其心,而敢设服以见诸侯之大夫乎?将不入矣。’
‘夫服,心之文也。如龟焉,灼其中,必文于外。’
‘若楚公子不为君,必死,不合诸侯矣。’
公子围反,杀郏敖而代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叔孙穆子知楚公子围有篡国之心-译文
在虢国的会盟中,楚国的公子围带着两个士兵手持戈走在前面。
蔡国的公孙归生和郑国的罕虎见到叔孙穆子,穆子说:‘楚国的公子围非常英俊,但他已经是大夫的身份了,实际上他已经是国君了。’
郑国的子皮说:‘在前面有士兵手持戈的情况下,我对他感到疑惑。’
蔡国的子家说:‘楚国是一个大国,公子围是他们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在前面有士兵手持戈的情况下,这样做不是也很正常吗?’
穆子说:‘不,不是这样。天子有虎贲(勇士),是为了练习武艺;诸侯有旅贲(护卫),是为了抵御灾害;大夫有贰车(副车),是为了备用;士有陪乘(随行车马),是为了通报奔走。现在的大夫却穿着诸侯的服饰,这说明他已经有野心了。如果他心里没有这样的野心,怎敢穿着这样的服饰去见诸侯的大夫呢?他会因此不被接纳的。服饰是内心的体现,就像龟甲一样,如果你在中间烧它,外面一定会出现花纹。如果楚国的公子围不是国君,他一定会死,也不会被诸侯接纳。’
公子围返回后,杀了郏敖并取代了他的位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叔孙穆子知楚公子围有篡国之心-注解
虢之会:虢之会指的是虢国的一次集会或盟约,虢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这里可能指的是虢国与其他国家的一次会盟。
楚公子围:楚公子围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公子,后来成为楚灵王,这里指的是他。
执戈:执戈指的是手持武器,这里可能是指楚公子围在会盟时手持武器。
蔡公孙归生:蔡公孙归生是蔡国的一位贵族。
郑罕虎:郑罕虎是郑国的一位贵族。
叔孙穆子:叔孙穆子是鲁国的一位贵族,叔孙是姓,穆子是他的谥号。
大夫:大夫是春秋时期的一种官职,地位仅次于诸侯,是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
诸侯:诸侯指的是古代中国分封制度下的地方诸侯,拥有一定的领土和权力。
令尹:令尹是楚国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
虎贲:虎贲是天子身边的禁卫军,负责保护天子。
旅贲:旅贲是诸侯国的军队,用于抵御外敌。
贰车:贰车是大夫的副车,用于出行时的随从。
士:士是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阶层,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陪乘:陪乘是指士出行时随行的车乘。
心之文:心之文指的是内心的表现,这里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反映了他的内心。
龟:龟是一种动物,古代用来占卜,这里比喻人的内心。
灼其中:灼其中指的是在龟甲上灼烧,以查看裂纹,预测吉凶。
不合诸侯:不合诸侯指的是不被诸侯所接受,这里指的是楚公子围的行为不被其他诸侯所接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叔孙穆子知楚公子围有篡国之心-评注
虢之会,楚公子围二人执戈先焉。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楚公子围在虢国之会上的举动,‘执戈先焉’四个字简洁有力,展现了楚公子围的威武与自信。‘执戈’不仅是对武力的展示,更是对权威的挑战,预示着楚公子围在此次会盟中的野心与意图。
蔡公孙归生与郑罕虎见叔孙穆子,穆子曰:‘楚公子甚美,不大夫矣,抑君也。’
叔孙穆子对楚公子围的评价,‘甚美’一词既是对其外貌的赞美,也隐含了对其品行的肯定。‘不大夫’则是对其身份的质疑,‘抑君也’更是直言其有君主的野心。此句反映了当时礼制对诸侯大夫身份的严格规定,以及叔孙穆子对楚公子围行为的敏感与警觉。
郑子皮曰:‘有执戈之前,吾惑之。’
郑子皮对楚公子围的举动表示疑惑,‘有执戈之前’指楚公子围在会盟前已经展示了武力,这让他感到困惑。此句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权力与礼仪之间关系的矛盾心理,以及对潜在威胁的担忧。
蔡子家曰:‘楚,大国也;公子围,其令尹也。有执戈之前,不亦可乎?’
蔡子家从国家利益和楚公子围的身份出发,认为楚公子围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大国’和‘令尹’这两个词汇强调了楚国的地位和公子围的权力,暗示了他的行为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穆子曰:‘不然。天子有虎贲,习武训也;诸侯有旅贲,御灾害也;大夫有贰车,备承事也;士有陪乘,告奔走也。’
叔孙穆子反驳蔡子家的观点,他以天子的虎贲、诸侯的旅贲、大夫的贰车、士的陪乘为例,阐述了不同身份的人应遵守的礼仪和职责。此句体现了古代礼制对身份和地位的严格划分,以及对权力与责任的明确界定。
‘今大夫而设诸侯之服,有其心矣。若无其心,而敢设服以见诸侯之大夫乎?将不入矣。’
叔孙穆子进一步指出,楚公子围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大夫的身份,他穿着诸侯的服饰,显示出其野心。‘有其心’指楚公子围的内心意图,‘将不入’则是对他行为的否定,暗示他不会得到诸侯的认可。
‘夫服,心之文也。如龟焉,灼其中,必文于外。’
叔孙穆子用‘服’与‘心’的关系来比喻,指出服饰是内心的外在表现。‘灼其中’比喻内心的欲望,‘文于外’则是指外在的行为。此句揭示了人们行为与内心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观察外在行为来了解内心世界的方法。
‘若楚公子不为君,必死,不合诸侯矣。’
叔孙穆子对楚公子围的最终命运进行了预测,认为他如果不成为君主,将会面临死亡,并且不会得到诸侯的支持。此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以及对野心家的警惕。
‘公子围反,杀郏敖而代之。’
最后一句是对楚公子围行为的总结,他果然反叛,杀害了郏敖,自立为君。这一结局印证了叔孙穆子的预见,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