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叔孙穆子不以货私免-原文
虢之会,诸侯之大夫寻盟未退。
季武子伐莒取郓,莒人告于会,楚人将以叔孙穆子为戮。
晋乐王鲋求货于穆子,曰:‘吾为子请于楚’。
穆子不予。
梁其胫谓穆子曰:‘有货,以卫身也。出货而可以免,子何爱焉?’
穆子曰:‘非女所知也。承君命以会大事,而国有罪,我以货私免,是我会吾私也。苟如是,则又可以出货而成私欲乎?虽可以免,吾其若诸侯之事何?夫必将或循之,曰:‘诸侯之卿有然者故也。’则我求安身而为诸侯法矣。君子是以患作。作而不衷,将或道之,是昭其不衷也。余非爱货,恶不衷也。且罪非我之由,为戮何害?’
楚人乃赦之。
穆子归,武子劳之,日中不出。
其入曰:‘可以出矣。’
穆子曰:‘吾不难为戮,养吾栋也。夫栋折而榱崩,吾惧压焉。故曰虽死于外,而庇宗于内。可也。今既免大耻,而不忍小忿,可以为能乎?’
乃出见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叔孙穆子不以货私免-译文
在虢国的会议上,各诸侯国的大夫们还没有散会就进行了盟誓。季武子攻打莒国并夺取了郓地,莒国人向会议报告了这件事,楚国人打算把叔孙穆子处死。晋国的乐王鲋向穆子索要财物,说:‘我替你向楚国人求情。’穆子没有给他。梁其胫对穆子说:‘有财物可以用来保护自己。拿出财物就可以免罪,你为什么吝啬呢?’穆子说:‘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我承担君命参加重大会议,如果国家有罪,我因为财物而私下免罪,这就是把公事和私事混为一谈。如果这样,那么还可以用财物来实现私欲吗?即使可以免罪,我该如何面对诸侯们的事务呢?如果有人效仿我,会说:‘诸侯的卿相有这样做的人。’那么我就成了追求安逸而成为诸侯效仿的榜样。君子因此会感到忧虑。如果忧虑而不正直,有人会指责我,这就会显露出我的不正直。我并不是因为爱财物,而是讨厌不正直。而且罪过不是我的原因,被处死又有什么关系呢?”楚国人于是赦免了他。
穆子回来后,武子慰劳他,直到中午都没有出来。他进去对穆子说:‘可以出来了。’穆子说:‘我不怕被处死,但我要保养我的栋梁。如果栋梁折断,椽子也会倒塌,我担心会被压到。所以我说即使死在外面,也要保护家族在里面。这是可以的。现在我已经免去了大耻辱,却不能忍受小怨恨,这样能算是有能力吗?”于是他就出来见武子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叔孙穆子不以货私免-注解
虢之会:指虢国举行的一次诸侯会盟,虢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此处指代该会盟。
诸侯:指当时中国分裂为多个国家的君主,即诸侯国。
大夫:古代官职,位低于诸侯,高于士,是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
寻盟:寻找盟约,指重新确认或签订盟约。
未退:没有撤退,指诸侯的大夫们还没有离开会盟地点。
季武子: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名季孙宿。
莒: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郓:莒国的一个城邑。
告于会:向会盟地点报告。
楚人:指楚国的使者或军队。
叔孙穆子: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名叔孙豹。
戮:古代刑罚之一,指用刀割面。
晋乐王鲋:晋国的一位大夫,名乐王鲋。
求货于穆子:向叔孙穆子索要财物。
曰:说。
吾为子请于楚:我替你向楚国请求。
出货:拿出财物。
以卫身也:为了保护自己。
苟如是:如果这样。
会吾私也:将公共事务与个人私利混淆。
苟如是,则又可以出货而成私欲乎?:如果可以这样,那么还可以用财物来满足个人私欲吗?
虽可以免,吾其若诸侯之事何?:虽然可以免于罪责,那我该如何面对诸侯国的事务?
夫必将或循之:必然会有一些人效仿。
诸侯之卿有然者故也:因为诸侯国的卿大夫中有这样做的人。
君子是以患作:君子因此感到忧虑。
作而不衷:做而不正。
将或道之:将会有人引导别人这样做。
是昭其不衷也:这样就会明显显示出他们的不正当。
余非爱货,恶不衷也:我并不是因为爱财,而是讨厌不正当的行为。
且罪非我之由:而且罪责不是我的原因。
为戮何害:被处刑又有什么害处?
楚人乃赦之:楚国人于是赦免了他。
穆子归:叔孙穆子回国。
武子劳之:季武子慰劳他。
日中不出:中午还没出来。
其入曰:他进来说。
可以出矣:可以出来了。
吾不难为戮:我不怕被处刑。
养吾栋也:保护我的家。
夫栋折而榱崩:如果栋梁折断,榱椽就会崩塌。
吾惧压焉:我担心被压垮。
故曰虽死于外,而庇宗于内:所以说即使死在外面,也要保护家族在内部。
可也:可以了。
今既免大耻:现在已经免除了大耻。
而不忍小忿:却不能忍受小怨。
可以为能乎:这样能算是有能力吗?
乃出见之:于是出去会见他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叔孙穆子不以货私免-评注
虢之会,诸侯之大夫寻盟未退。
此句描述了虢国之会结束后,诸侯的大夫们仍在寻找盟约,尚未离去。这里的‘寻盟’指的是对盟约的追忆和确认,反映了古代中国诸侯国之间通过盟约来维护关系和利益的制度。‘未退’则表现出诸侯之间关系的紧密和合作的态度。
季武子伐莒取郓,莒人告于会,楚人将以叔孙穆子为戮。
季武子伐莒并夺取了郓地,莒人将此事报告给了会盟的诸侯,楚人因此想要将叔孙穆子处死。这里‘伐莒取郓’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领土争夺,‘将以叔孙穆子为戮’则揭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生死攸关。
晋乐王鲋求货于穆子,曰:‘吾为子请于楚’。
晋国的乐王鲋向叔孙穆子索要财物,并表示愿意为他向楚国求情。‘求货’和‘请于楚’体现了古代政治中财物和外交手段的运用,也反映了叔孙穆子在诸侯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穆子不予。
叔孙穆子拒绝了晋乐王鲋的请求。这表明叔孙穆子坚守原则,不因个人利益而违背道义。
梁其胫谓穆子曰:‘有货,以卫身也。出货而可以免,子何爱焉?’
梁其胫劝说叔孙穆子,认为用财物可以保护自己,如果出货可以免于被杀,为何还要坚持原则呢?这里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实用主义和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
穆子曰:‘非女所知也。承君命以会大事,而国有罪,我以货私免,是我会吾私也。苟如是,则又可以出货而成私欲乎?虽可以免,吾其若诸侯之事何?夫必将或循之,曰:‘诸侯之卿有然者故也。’则我求安身而为诸侯法矣。君子是以患作。作而不衷,将或道之,是昭其不衷也。余非爱货,恶不衷也。且罪非我之由,为戮何害?’
叔孙穆子反驳梁其胫,强调自己作为诸侯之卿,应当遵守君命和道义,不能因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他认为如果因为个人私欲而出卖国家利益,那么他将失去作为君子的尊严,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余非爱货,恶不衷也’表现了他对道义的坚守。
楚人乃赦之。
最终,楚人因为叔孙穆子的坚持和道德品质而赦免了他。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道德和正义的尊重。
穆子归,武子劳之,日中不出。
叔孙穆子回国后,季武子对他表示慰问,但叔孙穆子直到中午都没有出门。这里的‘劳之’和‘不出’表现了季武子对叔孙穆子的关心和尊重。
其入曰:‘可以出矣。’
有人告诉叔孙穆子可以出门了。
穆子曰:‘吾不难为戮,养吾栋也。夫栋折而榱崩,吾惧压焉。故曰虽死于外,而庇宗于内。可也。今既免大耻,而不忍小忿,可以为能乎?’
叔孙穆子表示,他不怕被杀,因为他是在保护家族的利益。他用‘栋折而榱崩’的比喻,说明即使自己在外受到威胁,也要保护家族的根基。他认为现在虽然免去了大耻,但仍然不能忍受小忿,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乃出见之。
最终,叔孙穆子出门与季武子相见,这体现了他的忠诚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