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原文
公父文伯卒,
其母戒其妾曰:
‘吾闻之:好内,女死之;好外,士死之。今吾子夭死,
吾恶其以好内闻也。
二三妇之辱共先者祀,
请无瘠色,
无洵涕,
无搯膺,
无忧容,
有降服,
无加服。
从礼而静,
是昭吾子也。’
仲尼闻之曰:
‘女知莫若妇,
男知莫若夫。
公父氏之妇智也夫!
欲明其子之令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译文
公父文伯去世了,他的母亲告诫她的妾室说:‘我听说,喜欢内室的人,女人会因此丧命;喜欢外事的人,男人会因此丧命。现在我的儿子不幸早逝,我不希望他因为喜欢内室的事情而被人记住。那些曾经侮辱过我们祖先的妾室们,请你们在祭祀时不要脸色憔悴,不要流泪,不要捶胸,不要表情忧伤,要穿着朴素,不要增加服饰。按照礼节保持安静,这样才是显扬我儿子的美德。’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女人的智慧没有比得上自己的丈夫,男人的智慧没有比得上自己的妻子。公父家的妻子真是明智啊!她想要显扬她儿子的美好品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注解
公父文伯:公父文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姓公父,名文伯。
戒:告诫,警告。
妾:古代指男性主人的女仆或女奴,此处指公父文伯的妾室。
好内:喜好内室,指沉溺于家庭生活。
女死之:女子因丈夫沉溺于家庭生活而受苦或早逝。
好外:喜好外界,指热衷于政治、外交等事务。
士死之:士人因热衷于外界事务而劳累或早逝。
夭死:夭折,指年纪轻轻就去世。
恶:厌恶,不喜欢。
辱共先者祀:辱及祖先的祭祀。
瘠色:脸色憔悴,形容悲伤过度。
洵涕:真正的泪水,此处指假意哭泣。
搯膺:捶胸,表示极度悲痛。
无忧容:不要表现出悲伤的神情。
有降服:要有谦卑的态度。
无加服:不要过度装饰。
从礼而静:遵循礼仪,保持安静。
是昭吾子也:这是为了彰显我儿子的美德。
仲尼:即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女知莫若妇,男知莫若夫:女子对家的了解没有比妻子更深的,男子对家的了解没有比丈夫更深的。
公父氏之妇智也夫:公父家的妇人真是有智慧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评注
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曰:‘吾闻之:好内,女死之;好外,士死之。今吾子夭死,吾恶其以好内闻也。’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描绘了公父文伯的母亲在儿子去世后,对妾室发出的警示。首先,‘公父文伯卒’一句点明了故事的背景,公父文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其母的言辞充满了对儿子的深情和对家族名誉的维护。
‘吾闻之:好内,女死之;好外,士死之。’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好内’指的是沉迷于家庭私欲,‘好外’则是指追求功名利禄。母亲以此告诫妾室,意在强调内外之别,告诫她们在丈夫去世后,应保持端庄,不应沉溺于个人情感。
‘今吾子夭死,吾恶其以好内闻也。’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母亲对儿子名誉的重视。‘夭死’意味着儿子早逝,母亲担心儿子因沉迷于家庭私欲而名声受损。
‘二三妇之辱共先者祀,请无瘠色,无洵涕,无搯膺,无忧容,有降服,无加服。’母亲对妾室的告诫,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丧葬礼仪的重视。‘无瘠色’、‘无洵涕’、‘无搯膺’、‘无忧容’等词语,要求妾室在祭祀活动中保持庄重,不应表现出悲伤情绪。‘有降服’、‘无加服’则是对丧服的规定,要求妾室按照礼仪穿着。
‘从礼而静,是昭吾子也。’母亲最后的话语,表达了她希望妾室能够遵循礼仪,以此来彰显儿子的美德。‘昭’字在这里有彰显、昭示之意,母亲希望妾室的举止能够反映出儿子的品德。
仲尼闻之曰:‘女知莫若妇,男知莫若夫。公父氏之妇智也夫!欲明其子之令德。’孔子对公父文伯母亲的评价,突出了她作为一个母亲的智慧和远见。‘女知莫若妇,男知莫若夫’这句话,强调了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孔子认为,公父文伯的母亲是一位智慧的母亲,她通过自己的言行,成功地维护了家族的名誉,彰显了儿子的美德。
整段古文通过对公父文伯母亲言行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念、丧葬礼仪以及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观念。母亲对妾室的告诫,既是对家族名誉的维护,也是对子女品德的期望。孔子对母亲的评价,则体现了儒家对家庭伦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