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十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十年-原文

【经】

十年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

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

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

秋,宋人、卫人入郑。宋人、蔡人、卫人伐戴。郑伯伐取之。

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郕。

【传】

十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癸丑,盟于邓,为师期。

夏五月,羽父先会齐侯、郑伯伐宋。

六月戊申,公会齐侯、郑伯于老桃。壬戌,公败宋师于菅。庚午,郑师入郜;辛未,归于我。庚辰,郑师入防;辛巳,归于我。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

蔡人、卫人、郕人不会王命。

秋七月庚寅,郑师入郊。犹在郊,宋人、卫人入郑。蔡人从之,伐戴。八月壬戌,郑伯围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宋、卫既入郑,而以伐戴召蔡人,蔡人怒,故不和而败。

九月戊寅,郑伯入宋。

冬,齐人、郑人入郕,讨违王命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十年-译文

【经】

十年的春天,周历二月,鲁公在中丘与齐侯、郑伯会面。

夏天,翚率领军队与齐人、郑人一起攻打宋国。

六月壬戌日,鲁公在菅地击败了宋军。辛未日,攻占了郜地。辛巳日,攻占了防地。

秋天,宋国和卫国的军队进入郑国。宋国、蔡国、卫国的军队攻打戴国。郑伯攻占了戴国。

冬天十月壬午日,齐国和郑国的军队进入郕国。

【传】

十年的春天,周历正月,鲁公在中丘与齐侯、郑伯会面。癸丑日,在邓地结盟,确定了出兵的时间。

夏天五月,羽父先与齐侯、郑伯一起攻打宋国。

六月戊申日,鲁公在老桃与齐侯、郑伯会面。壬戌日,鲁公在菅地击败了宋军。庚午日,郑国的军队进入郜地;辛未日,郜地归附于鲁国。庚辰日,郑国的军队进入防地;辛巳日,防地归附于鲁国。君子评论说:“郑庄公在这件事上可以说是正直的。他奉周王的命令讨伐不服从的诸侯,不贪图他们的土地,而是为了维护周王的权威,这是正直的表现。”

蔡国、卫国、郕国没有听从周王的命令。

秋天七月庚寅日,郑国的军队进入郑国的郊外。宋国和卫国的军队进入郑国。蔡国跟随他们,攻打戴国。八月壬戌日,郑伯包围了戴国。癸亥日,攻占了戴国,俘虏了三支军队。宋国和卫国的军队进入郑国后,又召蔡国一起攻打戴国,蔡国因此愤怒,所以没有合作而导致失败。

九月戊寅日,郑伯进入宋国。

冬天,齐国和郑国的军队进入郕国,讨伐那些违背周王命令的诸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十年-注解

王二月:指周历二月,即农历正月。

中丘: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翚:人名,鲁国大夫。

菅: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郜: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防: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戴: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郕: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邓: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老桃: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郊:指郑国的郊外地区。

三师:指宋、卫、蔡三国的军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十年-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记载了鲁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的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与军事活动。文本通过简洁的叙述,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与频繁的战争。

首先,文本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盟与对抗。鲁国、齐国、郑国等诸侯国通过会盟、联合出兵等方式,形成了复杂的政治联盟。例如,鲁隐公与齐侯、郑伯在中丘会面,并在邓地结盟,共同出兵讨伐宋国。这种联盟关系不仅体现了诸侯国之间的政治互动,也反映了当时周王室的权威逐渐衰落,诸侯国之间的权力平衡成为维持秩序的主要手段。

其次,文本通过战争的描述,展现了春秋时期战争的频繁与残酷。鲁国、齐国、郑国联合出兵讨伐宋国,并在菅地击败宋军,随后攻占了郜、防等地。郑国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不仅击败了宋国,还攻占了戴地,展现了郑庄公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郑庄公的行为被君子评价为“正”,即符合礼制与道义,体现了春秋时期对“正”这一概念的重视。

此外,文本还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与矛盾。宋国、卫国、蔡国等诸侯国在战争中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与行为。宋国与卫国联合进攻郑国,而蔡国则因不满宋、卫的行为而拒绝合作,最终导致战争的失败。这种复杂的政治关系与矛盾,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权力斗争。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周王室的权威逐渐衰落,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成为主要矛盾。然而,尽管战争频繁,诸侯国之间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礼制与道义。例如,郑庄公在战争中“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体现了对周王室权威的尊重与对礼制的遵循。这种对礼制的重视,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对秩序与道德的追求。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以简洁的语言叙述了复杂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左传》作为史书的叙事风格。文本通过时间顺序的排列,清晰地展现了事件的经过,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同时,文本通过人物的言行与评价,展现了人物的性格与思想,使历史事件更加生动与具体。

总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与军事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以及《左传》作为史书的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十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8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