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原文
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
飨其宗老,而为赋《绿衣》之三章。
老请守龟卜室之族。
师亥闻之曰:
‘善哉!男女之飨,不及宗臣;
宗室之谋,不过宗人。
谋而不犯,微而昭矣。
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
今诗以合室,歌以咏之,
度于法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译文
公父文伯的母亲想要给文伯娶媳妇,于是宴请了同宗族的长辈,并且为这件事吟诵了《绿衣》这首诗的第三章。
长辈们请求守龟卜的族人来主持婚礼。
师亥听说了这件事后说:‘好啊!男女之间的宴请,比不上对宗族长辈的宴请;宗室内部的计划,也比不上对宗族长老的决策。计划不违背礼法,既微妙又显明。诗歌是用来表达心意的,歌曲是用来吟唱诗歌的。现在用诗歌来团结宗室,用歌曲来吟唱这些诗歌,这是符合礼法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注解
公父文伯:公父文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姓公父,名文伯。
欲室文伯:欲室,意为想要亲近或接近。此处指公父文伯的母亲想要亲近自己的儿子文伯。
飨:飨,指宴请,设宴款待。
其宗老:其,指代公父文伯的宗族中的老者。宗老,宗族中的长老,有德高望重的长者。
而为赋《绿衣》之三章:赋,指创作诗歌。绿衣,是《诗经》中的一篇,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赋《绿衣》之三章,即创作了《绿衣》这首诗的三章。
老请守龟卜室之族:老,指宗族中的长老。守龟卜,指占卜,古代用龟甲或兽骨占卜吉凶。室之族,指居住在同一宗族中的人。
师亥:师亥,人名,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男女之飨:男女之飨,指男女之间的宴请。
宗臣:宗臣,指宗族中的臣子,即宗族中的官员。
宗室之谋:宗室之谋,指宗族内部的事务和计划。
宗人:宗人,指宗族中的族长或负责人。
谋而不犯:谋而不犯,指在商议事务时能够避免触犯他人。
微而昭矣:微而昭,指微小的事情却能够显现出来,即事情虽小但意义明显。
诗所以合意:诗所以合意,指诗歌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意愿。
歌所以咏诗也:歌所以咏诗,指通过歌唱来传唱诗歌。
度于法矣:度于法,指符合一定的法则或规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评注
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飨其宗老,而为赋《绿衣》之三章。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故事背景。公父文伯之母欲为儿子文伯选择配偶,于是宴请了家族中的长老们,并为他们赋诗《绿衣》三章。这里的《绿衣》是一首古诗,用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传统。
老请守龟卜室之族。
老者请求家族中负责占卜的族人来进行室室(即选择配偶)的占卜。这里的‘守龟卜室’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占卜方式,通过占卜来决定婚姻大事,体现了古代中国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中的神秘色彩。
师亥闻之曰:‘善哉!男女之飨,不及宗臣;宗室之谋,不过宗人。谋而不犯,微而昭矣。’
师亥听到这个消息后,赞叹道:‘善哉!’这里的‘善哉’是对他人行为的赞美,表达了对文伯之母此举的肯定。师亥接着说,男女之间的宴飨(即宴请)并不如宗臣(宗族中的尊贵成员)那样重要;宗室之间的谋划,也不如宗人(宗族中的普通成员)那样关键。这里的‘谋而不犯,微而昭矣’是对文伯之母行为的进一步赞扬,意味着她的行为既尊重了宗族中的尊贵成员,又兼顾了普通成员的利益,既微妙又显明。
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
师亥进一步阐释道,诗歌是用来表达人们内心意愿的,而歌曲则是用来咏叹诗歌的。这里的‘合意’指的是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人们的内心感受相契合,而‘咏诗’则是指通过歌曲来赞美和传承诗歌。
今诗以合室,歌以咏之,度于法矣。
师亥最后总结说,现在通过诗歌来选择配偶,用歌曲来咏叹这首诗,这是符合古代礼法的。这里的‘度于法’意味着文伯之母的行为不仅符合当时的礼法,而且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整个赏析体现了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婚姻、宗教、礼法等方面的重视,以及诗歌在其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