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公父文伯之母别于男女之礼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公父文伯之母别于男女之礼-原文

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

康子往焉,门与之言,皆不逾阈。

祭悼子,康子与焉,酢不受,彻俎不宴,宗不具不绎,绎不尽饫则退。

仲尼闻之,以为别于男女之礼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公父文伯之母别于男女之礼-译文

公父文伯的母亲,是季康子的远房堂叔母。

康子去拜访她,在门口与她交谈,交谈的内容都没有越过门槛。

在祭祀悼子的时候,康子也参加了,但他不接受酒水,撤去祭品后也没有宴席,祭祀的仪式没有完成就不继续进行,如果祭祀的仪式没有全部完成就不再继续,就退场。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认为这已经超出了男女之间的礼仪规范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公父文伯之母别于男女之礼-注解

公父文伯:公父文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这里指他的母亲。

季康子:季康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权臣,这里是他的尊称。

从祖叔母:从祖叔母指的是季康子的从祖父的妻子,即季康子的叔祖母。

往焉:往焉指的是季康子前往公父文伯之母的住处。

门与之言:门与之言表示季康子在门口与她交谈。

皆不逾阈:皆不逾阈意味着季康子和公父文伯之母的交流都未曾跨过门槛,即没有进入室内。

祭悼子:祭悼子指的是对已故子女的祭祀活动。

酢不受:酢不受是指季康子在祭祀时拒绝接受公父文伯之母敬酒。

彻俎不宴:彻俎不宴表示在祭祀结束后,季康子没有留下来享用宴席。

宗不具不绎:宗不具不绎是指季康子没有参与祭祀中的仪式活动。

绎不尽饫则退:绎不尽饫则退意味着祭祀活动未完成到一定程度,季康子就退出了。

仲尼:仲尼是孔子的字,这里指孔子。

别于男女之礼:别于男女之礼表示孔子的看法,认为季康子的行为与男女之礼有所不同,即不符合当时的礼仪规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公父文伯之母别于男女之礼-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讲述的是鲁国公父文伯的母亲,即季康子的从祖叔母,与季康子之间的礼仪交往。首先,文伯的母亲在季康子来访时,门庭之间对话,双方均未越出门槛,这体现了古代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社会礼仪规范。

‘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一句,点明了双方的身份关系,公父文伯的母亲地位尊贵,季康子作为后辈,拜访时必须遵循相应的礼仪。

‘康子往焉,门与之言,皆不逾阈’这句话描绘了季康子拜访时的情景,‘门与之言’表明季康子是在门外与文伯的母亲交谈,‘皆不逾阈’则强调了双方在交谈过程中都遵守了礼仪,没有越出各自的界限。

‘祭悼子,康子与焉,酢不受,彻俎不宴,宗不具不绎,绎不尽饫则退’这一段详细描述了季康子在参加祭祀活动时的行为。‘祭悼子’指的是祭祀已故的祖先,‘酢不受’表示季康子没有接受祭祀时的酒食,‘彻俎不宴’说明他没有在宴席上进食,‘宗不具不绎’指的是他没有参与祭祀仪式的续宴,‘绎不尽饫则退’则表明他没有在宴席上吃饱就离开,这些行为都体现了他对礼仪的尊重。

‘仲尼闻之,以为别于男女之礼矣’这句话表明孔子听闻此事,认为季康子的行为是符合男女之礼的。这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以及他对季康子遵守礼仪的认可。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季康子拜访文伯母亲的描述,展现了古代礼仪的严谨性和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对礼仪的推崇,以及对遵守礼仪者的赞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鲁语-公父文伯之母别于男女之礼》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79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