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郑语-平王之末秦晋齐楚代兴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郑语-平王之末秦晋齐楚代兴-原文

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

九年而王室始骚,

十一年而毙。

及平王之末,

而秦、晋、齐、楚代兴,

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

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

齐庄、僖于是乎小伯,

楚蚠冒于是乎始启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郑语-平王之末秦晋齐楚代兴-译文

周幽王在位第八年时,桓公担任了司徒的职位,第九年时,王室开始出现动荡,第十一年时,幽王去世。

到了周平王末年,秦国、晋国、齐国、楚国相继兴起,秦景公和秦襄公在这时夺取了周朝的领土,晋文侯在这时确立了天子的地位,齐庄公和齐僖公在这时成为了小霸主,楚蚠冒在这时开始开拓濮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郑语-平王之末秦晋齐楚代兴-注解

幽王:指西周时期的周幽王,名姬宫湦,是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以其昏庸无道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著称。

八年:指周幽王在位的第八年,即公元前774年。

桓公:指齐桓公,名姜小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以“尊王攘夷”著称,是春秋五霸之一。

司徒:古代官名,掌管教化、礼仪等事务。

九年:指周幽王在位的第九年,即公元前773年。

王室:指周王朝的皇室。

骚:动荡不安,这里指王室开始出现动荡。

十一年:指周幽王在位的第十一年,即公元前771年。

毙:死亡,这里指周幽王被杀。

平王:指周平王,名姬宜臼,是周幽王的儿子,继位后迁都洛邑,开始了东周时期。

秦景、襄:指秦国的两位君主,秦景公和秦襄公。

周土:指周王朝的领土。

晋文侯:指晋国的君主,名姬仇,是春秋五霸之一。

定天子:指确立天子的地位或权威。

齐庄、僖:指齐国的两位君主,齐庄公和齐僖公。

小伯:指成为诸侯中的小霸主。

楚蚠冒:指楚国的君主,名蚠冒,是楚武王的儿子。

启濮:指开始开拓濮地,濮地是楚国的一部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郑语-平王之末秦晋齐楚代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一段历史变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政治和文化信息。

‘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开篇即点明了时间节点,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其八年意味着这一时期正是西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桓公成为司徒,司徒是周朝的一种官职,负责辅佐天子处理政务,此处可能暗示着桓公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九年而王室始骚’中的‘王室始骚’指的是王室开始出现动荡,可能是指幽王九年时发生的内乱或政治斗争,预示着西周王朝的衰落。

‘十一年而毙’中的‘毙’字,通常用来形容君主去世,此处指幽王在位十一年后去世,为西周王朝的终结埋下了伏笔。

‘及平王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这句话表明,在平王末年,西周王朝的衰落导致了秦国、晋国、齐国和楚国的崛起。这里的‘代兴’一词,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和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

‘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描述了秦国在秦景公和秦襄公时期,通过武力手段夺取了周朝的领土,这是秦国崛起的重要标志。

‘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说明晋文侯在平王末年确立了自己的天子地位,标志着晋国对周朝的继承和权威的争夺。

‘齐庄、僖于是乎小伯’中的‘小伯’指的是齐国的诸侯,齐庄公和齐僖公时期,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当时的一股强大势力。

‘楚蚠冒于是乎始启濮’描述了楚国在楚蚠冒时期开始扩张,开启了楚国的南征北战,对后世楚国的疆域和影响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整段古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和记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郑语-平王之末秦晋齐楚代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79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