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越兴师伐吴而弗与战-原文
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曰:‘谚有之曰,觥饭不及壶飧。今岁晚矣,子将奈何?’
对曰:‘微君王之言,臣故将谒之。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
王曰:‘诺。’遂兴师伐吴,至于五湖。
吴人闻之,出而挑战,一日五反。
王弗忍,欲许之,范蠡进谏曰:‘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许也。’
臣闻之,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赢缩转化,后将悔之。
天节固然,唯谋不迁。
王曰:‘诺。’弗许。
范蠡曰:‘臣闻古之善用兵者,赢缩以为常,四时以为纪,无过天极,究数而止。’
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
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
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
后则用阴,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
后无阴蔽,先无阳察,用人无艺,往从其所。
刚强以御,阳节不尽,不死其野。
彼来从我,固守勿与。
若将与之,必因天地之灾,又观其民之饥饱劳逸以参之。
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
宜为人客,刚强而力疾;阳节不尽,轻而不可取。
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阴节不尽,柔而不可迫。
凡陈之道,设右以为牝,益左以为牡,蚤晏无失,必顺天道,周旋无究。
今其来也,刚强而力疾,王姑待之。
王曰:‘诺。’弗与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越兴师伐吴而弗与战-译文
至于玄月,王召见范蠡并询问他,说:‘有句谚语说,酒杯里的饭比不上壶里的饭。现在年底了,你打算怎么办?’范蠡回答说:‘如果不是君王您提起,我本来就要去拜访他。我听说顺应时势的人,就像救火、追捕逃跑的人一样,跌倒了也要赶去,只怕赶不上。’王说:‘好吧。’于是王起兵攻打吴国,一直打到五湖地区。
吴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出来挑战,一天之内挑战了五次。王忍不住了,想要答应他们,范蠡进言劝阻说:‘在朝廷上商量军事,却失掉了中原的时机,这样做可以吗?王您暂且不要答应他们。我听说,抓住时机不要懈怠,时机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上天赐予的机会不抓住,反而会变成灾难。赢和缩,盛和衰,都是会转化的,将来会后悔的。天时是确定的,只有人的策略不会一成不变。’王说:‘好吧。’于是没有答应他们。
范蠡说:‘我听说古代善于用兵的人,把盛衰变化当作常态,以四季的变化作为准则,不会超过天理的极限,达到一定的数目就停止。天道是辉煌的,以日月作为常规,明智的人以此为法则,微妙的人以此为行动。阳气到了极点就会变成阴,阴气到了极点就会变成阳;太阳困顿了就会回转,月亮满了就会亏损。古代善于用兵的人,顺应天地常规,与之同行。后面行动就利用阴气,前面行动就利用阳气;近处行动就使用柔弱策略,远处行动就使用刚强策略。后面行动不会受到阴气的阻碍,前面行动不会受到阳气的干扰,用人没有固定的法则,跟随他们的行动。用刚强的策略来防御,保持阳气的节律不耗尽,不要让士兵在野外战死。如果敌人来攻,我们坚守不与他们交战。
如果我们决定与他们交战,一定要利用天地的灾害,同时观察他们的民众是饥饿还是饱足,是劳累还是安逸,来综合考虑。耗尽他们的阳气,充实我们的阴气,然后夺取胜利。作为客人,我们要刚强而迅速;如果阳气耗尽,我们就轻率而不可取。作为主人,我们要安详而稳重;如果阴气耗尽,我们就柔弱而不可迫近。
布阵的原则是,把右翼设为雌性,把左翼设为雄性,无论是早上还是晚上,都不能失误,一定要顺应天道,循环往复,没有尽头。现在敌人来攻,他们刚强而迅速,王您暂且等待他们。’王说:‘好吧。’于是没有与敌人交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越兴师伐吴而弗与战-注解
玄月:指农历八月,古代称为秋季的第三个月,也是中秋节的月份。
王召范蠡:王,指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范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觥饭不及壶飧:觥饭,古代的一种酒器,壶飧,古代的一种食物。这句话的意思是酒不如饭重要,比喻当前的事情紧急,不能拖延。
岁晚:指时间已晚,比喻事情已经到了紧急关头。
微君王之言:微,谦词,表示自己的意见微不足道。君王,指君主。
从时者:从时,顺应时机。这里指抓住时机。
救火、追亡人:比喻事情紧急,必须迅速行动。
蹶而趋之:蹶,跌倒,这里指跌跌撞撞地跑。趋,跑。这里指迅速行动。
廊庙:古代朝廷的殿堂,这里指朝廷。
中原:指中央地区,这里指国家的心脏地带。
得时无怠:抓住时机,不要懈怠。
时不再来:时机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
天予不取,反为之灾:上天赐予的机遇不抓住,反而会成为灾难。
赢缩转化:赢,胜利;缩,失败。这里指胜败的转化。
天节固然:天节,自然的规律。固然,自然如此。
四时以为纪:纪,准则。这里指按照四季的变化作为行动的准则。
无过天极,究数而止:不超过自然的极限,遵循自然规律行事。
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天道,自然的规律。皇皇,盛大。这里指自然规律如同日月运行一样恒常不变。
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明者,明智的人。微者,微妙之处。这里指明智的人以自然规律为法则,在微妙之处也能遵循自然规律行事。
阳至而阴,阴至而阳:阴阳,古代哲学中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元素。这里指阴阳的相互转化。
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困,困顿。还,回转。匡,纠正。这里指太阳困顿后回转,月亮圆满后需要纠正。
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顺应天地的常规,与之同行。
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后,指后面;先,指前面。这里指在后面的时候使用阴柔的策略,在前面的时候使用阳刚的策略。
近则用柔,远则用刚:近,指近距离;远,指远距离。这里指近距离时使用柔性的策略,远距离时使用刚性的策略。
刚强以御,阳节不尽,不死其野:刚强,刚毅。御,抵御。阳节,阳刚的节操。这里指用刚毅的态度来抵御敌人,阳刚的节操不会在野外耗尽。
固守勿与:坚守阵地,不与敌人交战。
凡陈之道,设右以为牝,益左以为牡:陈,阵势。道,原则。牝,雌性。牡,雄性。这里指布置阵势时,右边设为雌性,左边设为雄性。
蚤晏无失,必顺天道,周旋无究:蚤晏,早晚。这里指无论早晚都不能错过,必须顺应天道,周旋无穷。
刚强而力疾,王姑待之:刚强,刚毅。力疾,快速。这里指敌人刚毅且快速,王应等待时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越兴师伐吴而弗与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史记·范蠡传》,讲述了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与范蠡的一段对话,反映了古代军事战略和哲学思想。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曰:“谚有之曰,觥饭不及壶飧。今岁晚矣,子将奈何?”’
这段话中,‘玄月’指的是农历九月,即秋季,象征着收获的季节。王召范蠡问及‘觥饭不及壶飧’的谚语,意指在紧急时刻,应舍小取大。王询问范蠡面对当前的局势将如何应对,体现了王者求贤若渴,虚心纳谏的态度。
‘对曰:“微君王之言,臣故将谒之。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
范蠡的回答表明了他对时机的把握和行动的果断。‘微君王之言’表示对王言的尊重,‘从时者’强调顺应时势的重要性,‘救火、追亡人’比喻行动要迅速,‘蹶而趋之’形容行动的急迫,‘唯恐弗及’则表达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王曰:“诺。”遂兴师伐吴,至于五湖。’
王接受范蠡的建议,果断出兵伐吴,直至五湖,展现了王者的决断力和战略眼光。
‘吴人闻之,出而挑战,一日五反。王弗忍,欲许之,范蠡进谏曰:“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许也。”’
吴人听闻越国出兵,便出挑战,频繁挑战,显示出吴国的傲慢和挑衅。王欲应战,范蠡却以‘谋之廊庙,失之中原’为由,劝阻王不要轻易应战,体现了范蠡的深思熟虑和谨慎态度。
‘臣闻之,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赢缩转化,后将悔之。天节固然,唯谋不迁。’
范蠡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强调抓住时机的重要性,认为时机一旦错过,将后悔莫及。‘赢缩转化’指事物的发展变化,‘天节固然’表示天命不可违背,‘唯谋不迁’则强调策略的稳定性。
‘王曰:“诺。”弗许。’
王接受范蠡的建议,没有应战,体现了王对范蠡的信任和对策略的尊重。
‘范蠡曰:“臣闻古之善用兵者,赢缩以为常,四时以为纪,无过天极,究数而止。’
范蠡继续阐述他的军事哲学,认为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能够根据‘赢缩’(即强弱)和‘四时’(即四季)的变化来制定策略,不违背天命,不超越极限。
‘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
范蠡用‘天道皇皇’来形容天道的至高无上,以日月为常,明者为法,微者为行,说明军事行动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
‘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
范蠡进一步说明,古代善于用兵的人会根据天地的常理来行动,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策略,后势用阴,先势用阳,近势用柔,远势用刚。
‘后无阴蔽,先无阳察,用人无艺,往从其所。刚强以御,阳节不尽,不死其野。’
这段话中,范蠡强调了用兵的灵活性,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策略,同时要保持军队的刚强和活力,不轻易牺牲。
‘彼来从我,固守勿与。若将与之,必因天地之灾,又观其民之饥饱劳逸以参之。’
范蠡提出了应对敌人的策略,即坚守阵地,不轻易出战。如果必须出战,要利用天时地利人和,观察敌人的情况。
‘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宜为人客,刚强而力疾;阳节不尽,轻而不可取。’
范蠡继续阐述他的战略思想,认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削弱敌人的优势,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
‘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阴节不尽,柔而不可迫。’
这段话中,范蠡提出了作为领导者的策略,要保持稳定和坚定,同时要灵活应对。
‘凡陈之道,设右以为牝,益左以为牡,蚤晏无失,必顺天道,周旋无究。’
范蠡讲述了布阵的原则,即根据天时地利人和来调整阵型,顺应天道。
‘今其来也,刚强而力疾,王姑待之。’
范蠡预测了敌人的行动,认为敌人将会强势来袭,建议王暂时等待。
‘王曰:“诺。”弗与战。’
王接受了范蠡的建议,没有与敌人交战,体现了王对范蠡的信任和对策略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