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原文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

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王曰:‘为三者,奈何?’

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

王弗听。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

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

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

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王曰:‘与人奈何?’

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

王曰:‘诺。’

乃命大夫种行成于吴,曰:‘请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以国家之重器。’

吴人不许。

大夫种来而复往,曰:‘请委管籥,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

吴人许诺。

王曰:‘蠡为我守于国。’

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王曰:‘诺。’

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

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

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曰:‘不谷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

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时节三乐,不乱民功,不逆天时,五谷睦熟,民乃蕃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柔而不屈,强而不刚,德虐之行,因以为常;死生因天地之刑,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是故战胜而不报,取地而不反,兵胜于外,福生于内,用力甚少,而名声章明,种亦不如蠡也。’

王曰:‘诺。’

令大夫种为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译文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想要攻打吴国。范蠡进言劝谏说:“国家的大事,有保持盈满,有纠正倾斜,有节制行事。”王问:“这三者的做法是什么?”范蠡回答说:“保持盈满的是顺应天意,纠正倾斜的是顺应人心,节制行事的是顺应地理。王没有问,我范蠡不敢随意发表意见。天道盈满却不溢出,盛大却不骄傲,劳累却不居功自傲。圣人根据时势来行事,这就叫做守时。天时不允许,就不去做客;人事不发生,就不去启动。现在君王还没有盈满却要溢出,还没有胜利却要骄傲,不劳而获却居功自傲,天时不允许却先去做客,人事未发生却去启动,这些都是违背天意且不合人心的。如果君王这样行事,将会对国家有害,也会损害您的自身。”王没有听从。

范蠡再次进言劝谏说:“勇敢是违背道德的;兵器是凶器;争斗是事情的最后手段。暗中策划违背道德,频繁使用凶器,这些从人开始的,最终也会害人。放纵享乐的事情,是上帝所禁止的。先做这些事情的人,不会得到好结果。”王说:“不要再说这些怀疑的话了,我已经决定了!”结果他果然发兵攻打吴国,在五湖之战中战败,退守到会稽。

王召回范蠡询问对策,说:“我没有听你的话,才导致这样的结果,现在该怎么办?”范蠡回答说:“君王难道忘记了?保持盈满的是顺应天意,纠正倾斜的是顺应人心,节制行事的是顺应地理。”王问:“顺应人心该怎么办?”范蠡回答说:“用谦卑的言辞和尊敬的礼节,提供娱乐和美女,用名声来尊敬他,这样还不停止,还要亲自参与其中。”王说:“好吧。”于是命令大夫种去吴国求和,说:“请将女眷嫁给吴国的士人,将大夫的女儿嫁给吴国的大夫,并随同国家的重宝一起送去。”吴国不同意。大夫种来回多次,说:“请将国家的钥匙交出,把国家托付给我,我亲自跟随君王。”吴国答应了。王说:“范蠡你留在国内。”范蠡回答说:“在国境内,百姓的事情,我不如种大夫;在国境外,对敌国的策略,需要迅速决断的事情,种大夫也不如我。”王说:“好吧。”于是命令大夫种留守国内,范蠡则随同入吴国为官。

三年后,吴国人放他们回国。回到国内后,王问范蠡:“节制行事怎么做?”范蠡回答说:“节制行事是顺应地理。只有大地能包容万物成为一体,它的行事不会出错。它能养育万物,容纳畜禽,然后接受它的名字并共享它的利益。无论是好是坏,都养育它,让它生存。时机不到,不能强求生存;事情未完成,不能强求成功。自然地处理,度量天下。等待时机到来时再去纠正,根据时势来决定。共同完成男女的功绩,消除百姓的害处,以避免天灾。田野得到开发,府库充实,百姓富足。不要让民众空闲,以免引起混乱。时机会有变化,事情会有间隙,必须了解天地永恒的规律,才能有天下的大利。事情没有间隙,时机没有变化,就安抚百姓,保持教化,等待时机。

王说:“我的国家,就是你的国家,你好好规划吧!”范蠡回答说:“在国境内,百姓的事情,我比不上种大夫;在国境外,对敌国的策略,需要迅速决断的事情,我也比不上种大夫。在阴阳的恒常规律下,顺应天地的常规,柔韧而不屈服,强大而不刚硬,行德施虐,成为常态;生死遵循天地的法则,天顺应人,圣人顺应天;人自生,天地塑造,圣人成就,因此战胜而不报复,夺取土地而不返回,外部战胜,内部得福,用力很少,名声却显赫,种大夫也比不上我。”

王说:“好吧。”于是命令大夫种按照范蠡的策略行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注解

越王勾践:越国的君主,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故事著称。

即位:登上王位,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三年:指时间,这里可能是指三年时间。

伐吴:攻打吴国,即进行战争。

范蠡:越王勾践的谋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很高的智慧和谋略。

进谏:向君主提出忠告或建议。

持盈:保持事物的充实和丰满,引申为保持国家的繁荣昌盛。

定倾:纠正倾斜,比喻纠正国家的危局。

节事:节制事务,指合理安排国家事务。

天:指自然界,这里指天命或天意。

人:指人民,这里指民心。

地:指地理环境,这里指顺应自然。

天道:自然规律,天理。

盛:强盛,这里指国家的强盛。

骄:骄傲自满。

劳:勤劳,这里指付出努力。

矜:自夸。

圣人:道德高尚的人,这里指贤明的君主。

守时:顺应时机,把握时机。

天时不作:天时不利,指自然条件不利于行动。

人事不起:人事不利,指人心不齐,不利于行动。

逆:违背,违反。

和:和谐,协调。

妨:妨碍,阻碍。

靡:损害,伤害。

勇者:勇敢的人。

逆德:违背道德的行为。

兵:兵器,这里指战争。

凶器:危险的武器,引申为战争。

争:争斗,争夺。

事之末:事情的最后阶段,这里指战争是解决争端的最后手段。

人者:人,这里指战争。

人之所卒:人最终的结果,这里指战争最终会导致失败。

淫佚:放纵,不检点。

上帝:天神,这里指天意或天命。

不利:不吉利,不顺利。

断:决定,决断。

兴师:发动军队。

五湖:指古代太湖及其周边地区,这里代指吴国。

会稽: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这里指越国。

召:召唤,召集。

守于国:留在国内治理国家。

四封之内:国家的边界以内。

四封之外:国家的边界以外。

敌国之制:对待敌国的策略。

立断之事:需要立即决断的事情。

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指自然界中两种相反相成的元素,这里指自然规律。

德虐:道德的暴政,指暴政。

刑:法度,法律。

圣:圣明,贤明。

成:成就,成功。

抚民保教:安抚百姓,保护教育。

须:等待,等待时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评注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这段话中,范蠡以国家治理的三个原则开篇,即‘持盈’、‘定倾’和‘节事’。‘持盈’强调顺应天道,不要过分追求盈满,以免招致天怒;‘定倾’则指在面对危机时要寻求平衡,避免倾覆;‘节事’则关乎地气,要顺应地理环境,不违农时。这三个原则体现了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智慧。

王曰:“为三者,奈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

范蠡在此进一步阐述这三个原则的具体含义。他强调,国家之事应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他提醒越王勾践,当前越国尚未达到盈满之境,却急于伐吴,这是逆天行事,不符合人道。范蠡的谏言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和道德规范的尊重。

王弗听。

越王勾践未听从范蠡的忠告,这反映出古代君主往往容易陷入权力和欲望的泥潭,忽视忠臣的劝谏。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

范蠡继续进谏,指出勇武、战争和争斗都是逆德的行为,是导致国家衰败的根源。他强调,国家应该避免阴谋和滥用武力,遵循道德规范,这样才能避免灾难。

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

越王勾践固执己见,最终导致战败,这进一步证明了范蠡谏言的正确性。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越王勾践战败后,范蠡再次提醒他三个原则的重要性,强调国家治理应顺应天时、地利、人和。

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

范蠡针对越王勾践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即通过卑辞尊礼、提供娱乐等方式来争取民心,以此来稳定国家。

王曰:“诺。”乃命大夫种行成于吴,曰:“请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以国家之重器。”吴人不许。

越王勾践接受范蠡的建议,派大夫种向吴国求和,但遭到拒绝。

大夫种来而复往,曰:“请委管籥,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吴人许诺。

大夫种继续努力,最终使吴国同意接受越国的求和。

王曰:“蠡为我守于国。”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范蠡谦虚地表示,自己在处理国内百姓事务方面不如大夫种,但在处理对外事务和决策方面,自己更有优势。

王曰:“诺。”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越王勾践同意范蠡的建议,让大夫种留守国内,而范蠡则随他前往吴国。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范蠡在回答越王勾践关于‘节事’的问题时,再次强调了顺应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具体措施,如顺应天时、地气,发展农业,消除民害等。

王曰:“不谷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时节三乐,不乱民功,不逆天时,五谷睦熟,民乃蕃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柔而不屈,强而不刚,德虐之行,因以为常;死生因天地之刑,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是故战胜而不报,取地而不反,兵胜于外,福生于内,用力甚少,而名声章明,种亦不如蠡也。”

范蠡谦虚地表示,自己在处理国内事务方面不如大夫种,但在处理对外事务和决策方面,自己更有优势。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原则,如顺应自然规律、天地之道,以及灵活运用策略等。

王曰:“诺。”令大夫种为之。

越王勾践接受范蠡的建议,让大夫种按照这些原则来治理国家。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78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