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谓先为之征其事不成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谓先为之征其事不成-原文

又一年,

王召范蠡而问焉,

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

今申胥骤谏其王,

王怒而杀之,

其可乎?’

对曰:‘逆节萌生,

天地未形,

而先为之征,

其事是以不成,

杂受其刑。

王姑待之。’

王曰:‘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谓先为之征其事不成-译文

又过了一年,王召见范蠡并询问他,说:‘我和你商议攻打吴国的事,你说‘还不行’。现在申胥屡次劝谏他的君主,君主发怒就把他杀了,这样做可以吗?’范蠡回答说:‘逆反的念头刚刚萌芽,天地还没有成形,就急于采取行动,因此事情不会成功,反而会遭受惩罚。王你暂且等待一下吧。’王说:‘好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谓先为之征其事不成-注解

王:指吴国的君主,即吴王。

召:召唤,指吴王召唤范蠡。

范蠡: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任吴国大夫,后因政治斗争离开吴国。

谋:商量,策划。

吴:指吴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未可也:表示不可以,不宜。

申胥:吴国的大夫,因直言进谏而得罪吴王。

骤谏:屡次进谏,频繁地劝谏。

其王:指申胥所谏之王,即吴王。

怒:发怒,生气。

杀之:杀害他,指吴王杀害了申胥。

逆节:违背节操,指申胥的行为违背了臣子的节操。

天地未形:天地还未形成,比喻事情尚未明朗,情况不明。

先为之征:先去征兆,指吴王在事情未明朗时就采取了行动。

其事是以不成:因此那件事情就没有成功。

杂受其刑:受到各种刑罚,指申胥因谏言而受到的惩罚。

王姑待之:王您暂且等待吧,表示建议吴王不要急于行动,等待事情进一步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谓先为之征其事不成-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史记·范蠡传》,描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范蠡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范蠡的政治智慧。

‘又一年’开篇,点明了时间的流逝,暗示了夫差对吴国国势的忧虑。夫差召见范蠡,提出自己的疑问,显示出他对范蠡智慧的依赖。

‘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这句话,回顾了范蠡曾经对吴国国势的判断。范蠡的‘未可也’表明了他对当时形势的冷静分析,以及对吴国未来的谨慎态度。

‘今申胥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其可乎?’夫差提出的问题,反映了当时吴国内部的矛盾和冲突。申胥的谏言被杀,说明夫差在处理政事上的急躁和暴虐。

范蠡的回答‘逆节萌生,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其事是以不成,杂受其刑。王姑待之’体现了他深邃的政治见解。范蠡认为,逆节尚未显现,夫差就急于采取行动,结果事与愿违,反而招致了更多的灾祸。他建议夫差耐心等待,静观其变。

‘王曰:‘诺。’’夫差对范蠡的建议表示认同,这表明范蠡的政治智慧得到了夫差的认可。然而,夫差是否能够真正按照范蠡的建议行事,则是这段对话留给后人的思考。

整段古文通过夫差与范蠡的对话,展现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范蠡的政治智慧和夫差的性格特点。这段对话对于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谓先为之征其事不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78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