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谏勾践勿许吴成卒灭吴-原文
居军三年,吴师自溃。
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
使王孙雒行成于越,曰:‘昔者上天降祸于吴,得罪于会稽。今君王其图不穀,不穀请复会稽之和。’
王弗忍,欲许之。
范蠡进谏曰:‘臣闻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有还形。天节不远,五年复反,小凶则近,大凶则远。先人有言曰:‘伐柯者其则不远。’今君王不断,其忘会稽之事乎?’
王曰:‘诺。’不许。
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
范蠡谏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易冀已。’
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
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枹,以应使者,曰:‘昔者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而吴不受。今将反此义而报此祸,吾王敢无听天之命,而听君王之命乎?’
王孙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今吴稻蟹不遗种,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
范蠡曰:‘王孙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余虽然而人面哉,吾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
王孙雒曰:‘子范子将助天为虐,助天为虐不祥。雒请反辞于王。’
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子往矣,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
使者辞反。
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谏勾践勿许吴成卒灭吴-译文
在驻军三年后,吴国的军队自行溃败。吴王带领他的贤良之士和重臣,带着丰厚的禄位,前往姑苏。他派王孙雒去向越国求和,说:‘以前上天降祸于吴国,我们在会稽得罪了越国。现在君王您应该考虑我的请求,我愿意恢复与越国的会稽之盟。’吴王不忍心拒绝,想要答应他。范蠡进言劝阻说:‘我听说,圣人的功业,是顺应时机而成就的。如果抓住了时机却没有成就,上天会有所回应。天意不会太远,五年后会有所回报,小的灾祸可能就近,大的灾祸可能就远。古人有句话说:“砍伐树枝的人,他的标准不会离得太远。”现在君王您不果断,难道忘记了会稽的事情吗?’吴王说:‘好吧。’但没有答应他。
使者往返多次,言辞越来越谦卑,礼节越来越尊敬,吴王又想要答应他。范蠡再次劝谏说:‘是谁让我早朝晚退的,不是吴国吗?与我争夺三江五湖利益的是不是吴国呢?我们谋划了十年,一旦放弃,这可以吗?君王您暂时不要答应,事情可能还有转机。’吴王说:‘我想要不答应,但难以面对使者,你替我回答他。’范蠡于是左手提着鼓,右手拿着鼓槌,来应对使者,说:‘以前上天降祸于越国,越国将我们控制在手中,但吴国不接受。现在我们将要改变这个义气,来报复这个灾祸,我们君王怎么敢不听从天命,而听从您的命令呢?’王孙雒说:‘范先生,古人有句话说:“不要帮助上天行凶,帮助上天行凶的人不吉祥。”现在吴国的稻谷和螃蟹都没有留下种子,您要帮助上天行凶,难道不怕这不吉祥吗?’范蠡说:‘王孙雒,我们前代君王因为周室不成,所以流落到东海边,与鼋鼍、鱼鳖为伍,与青蛙、蛤蟆同住。我虽然看起来像人,但本质上还是禽兽,我又怎么知道这些浅薄的东西呢?’王孙雒说:‘范先生,您要帮助上天行凶,帮助上天行凶是不吉祥的。我将去向君王回报。’范蠡说:‘君王已经将大权交给了执行事务的人。您去吧,不要让执行事务的人因为您而得罪。’
使者辞别后返回。范蠡没有向吴王报告,他击鼓动员军队跟随使者,直到姑苏的宫殿,没有伤害越国的百姓,最终灭亡了吴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谏勾践勿许吴成卒灭吴-注解
居军:驻军,指军队驻扎在某地。
吴师:吴国的军队。
自溃:自行溃散,指军队因种种原因而自行溃败。
吴王:吴国的国王。
贤良:有才能和德行的人。
重禄:丰厚的俸禄。
姑苏:吴国的都城,今苏州。
王孙雒:吴国的一位王孙,即王族的成员。
行成:寻求和解。
越:越国,古代中国的一个国家。
会稽:会稽山,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
不穀:古代对人的谦称,相当于“我”或“自己”。
时为之庸:时机是成就功业的关键。
天有还形:天意有回旋的余地。
天节不远:天意不会太远,指天意会很快显现。
五年复反:五年后将会再次出现。
小凶则近,大凶则远:小的不幸会很快出现,大的不幸会较晚出现。
伐柯者其则不远:砍伐树枝的人,他的准则不会离得太远,比喻事情有规律可循。
先人:祖先。
断:决断,决定。
使者:派出的使者。
蚤朝而晏罢:早上很早就上朝,晚上很晚才退朝,形容忙碌。
三江、五湖:指长江及其支流和五湖,泛指广阔的水域。
易冀:改变期望,指事情有转机。
执事之人:负责事务的人。
委制:委托管理。
鼋鼍鱼鳖:大鳖、大龟、鱼类和甲鱼,泛指水生动物。
鼃黾:青蛙和蚊虫,泛指小动物。
浅浅者:肤浅的人。
稻蟹不遗种:稻谷和螃蟹没有留下种子,比喻土地荒芜,人口稀少。
委制于执事之人:把权力委托给负责事务的人。
得罪于会稽:在会稽山附近得罪了越国。
委制于吴:越国将权力委托给了吴国。
听天之命:听从天意。
听君王之命:听从君王的命令。
助天为虐:帮助天意做坏事。
不祥:不吉利。
滨于东海之陂:靠近东海的岸边。
鼃黾之与同渚:与青蛙和蚊虫一起生活在水边。
吾犹禽兽也:我就像禽兽一样。
雒请反辞于王:我请求向吴王转达反话。
姑苏之宫:姑苏城的宫殿。
不伤越民:没有伤害越国的百姓。
遂灭吴:最终灭亡了吴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谏勾践勿许吴成卒灭吴-评注
居军三年,吴师自溃。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
此句描绘了吴国军队在长期驻扎中自行溃散的情景,反映了吴国国力的衰弱。‘居军三年’表明了时间的漫长,暗示了吴国军队的疲惫和士气低落。‘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则展现了吴王对贤良的重视和优待,但未能挽救国家的危机,反衬出贤良之才的无力感。
使王孙雒行成于越,曰:‘昔者上天降祸于吴,得罪于会稽。今君王其图不穀,不穀请复会稽之和。’
此句是王孙雒向越王提出的议和条件,他以‘上天降祸’为借口,试图通过恢复和约为手段缓和双方的矛盾。‘昔者上天降祸于吴’暗示了天命论,为议和提供了理论基础。‘得罪于会稽’则指出了吴越之间的历史恩怨,为和约的达成埋下了伏笔。
王弗忍,欲许之。
越王面对议和的提议,内心矛盾。‘弗忍’一词表现了越王内心的挣扎,一方面希望能够和解,另一方面又难以割舍过去的仇恨。这一心理描写体现了古人对战争的复杂态度。
范蠡进谏曰:‘臣闻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有还形。天节不远,五年复反,小凶则近,大凶则远。先人有言曰:‘伐柯者其则不远。’今君王不断,其忘会稽之事乎?’
范蠡的进谏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和时机论。他提醒越王,成功与否取决于时机,并引用古语来强调决策的慎重。‘天节不远,五年复反’表明了他对未来的预测,以及对历史经验的重视。
王曰:‘诺。’不许。
越王虽然表面上同意范蠡的进谏,但实际上并未改变主意,这反映了他在权力面前的无奈和妥协。
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
吴国使者不断来议和,越王再次动摇。‘辞愈卑,礼愈尊’表现了吴国使者对和约的重视,以及越王内心的挣扎。
范蠡谏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易冀已。’
范蠡再次劝谏越王,强调吴越之间的历史恩怨和长期争斗,提醒越王不要轻易放弃复仇的机会。‘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体现了范蠡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认识。
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
越王虽然心中有所动摇,但面对吴国使者的请求,又感到难以拒绝。‘子其对之’则表现了越王对范蠡的信任和依赖。
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枹,以应使者,曰:‘昔者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而吴不受。今将反此义而报此祸,吾王敢无听天之命,而听君王之命乎?’
范蠡以鼓和枹(鼓槌)作为工具,以鼓声回应吴国使者,表达了对吴越争斗的坚定立场。‘吾王敢无听天之命,而听君王之命乎’则表现了范蠡对天命和君权的尊重。
王孙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今吴稻蟹不遗种,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
王孙雒引用古语,试图以道德和天命来劝阻范蠡。‘无助天为虐’强调了对天命的敬畏,而‘不忌其不祥’则暗示了与天命相悖的行为将带来不幸。
范蠡曰:‘王孙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余虽然而人面哉,吾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者乎?’
范蠡以自身的经历和身份来反驳王孙雒的观点,强调了自己的坚定立场。‘余虽然而人面哉,吾犹禽兽也’表明了他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以及对复仇的决心。
王孙雒曰:‘子范子将助天为虐,助天为虐不祥。雒请反辞于王。’
王孙雒意识到无法说服范蠡,于是决定返回吴国,向吴王汇报情况。
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子往矣,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
范蠡对王孙雒的离去表示理解,并希望他能够平安返回吴国。
使者辞反。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
此句总结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范蠡在使者离去后,没有向越王汇报情况,而是亲自率军前往姑苏,最终灭掉了吴国。‘不伤越民’体现了范蠡的仁爱之心,而‘遂灭吴’则表明了越国复仇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