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劝勾践无蚤图吴-原文
四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
先人就世,不穀即位。
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
吾百姓之不图,唯舟与车。
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
吴人之那不穀,亦又甚焉。
吾欲与子谋之,其可乎?
对曰:
未可也。
蠡闻之,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
失德灭名,流走死亡。
有夺,有予,有不予,王无蚤图。
夫吴,君王之吴也,王若蚤图之,其事又将未可知也。
王曰:
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劝勾践无蚤图吴-译文
四年的时候,大王召见范蠡询问他,说:‘我的先人去世了,我就登上了王位。我年纪还小,没有稳定的生活,外出就沉迷于打猎,在家就沉迷于饮酒。我没有考虑到百姓的疾苦,只顾着船和车。上天降下了灾祸给越国,把控制权交给了吴国。吴人对我的怨恨,也非常深重。我想和你商量一下,可以吗?’范蠡回答说:‘现在还不可以。我听说,上帝不会过分责备,有时候会反其道而行,强行索求的人不吉利,抓住了时机却不能成功,反而会遭受祸害。失去德行和名声,就会流亡和死亡。有时候夺取,有时候给予,有时候不给予,大王不要急于计划。吴国,是君王的吴国,大王如果早早地谋划,那么事情的发展又将不可预知了。’大王说:‘好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劝勾践无蚤图吴-注解
不穀:不穀是古时君王自称的一种谦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或‘朕’。在这里,越王勾践用‘不穀’来表达自己的谦卑。
禽荒:禽荒指的是君王沉迷于狩猎,荒废政事。这里用来形容越王年轻,喜欢外出打猎,导致政事荒废。
酒荒:酒荒指的是君王沉迷于饮酒,荒废政事。这里用来形容越王年轻,喜欢饮酒,导致政事荒废。
百姓:百姓指国家的普通民众,即人民。
舟与车:舟与车指的是交通工具,这里可能是指越国百姓依赖的交通工具,暗示越国经济和交通的不发达。
上天:上天在古代汉语中通常指天或上帝,是古代中国宗教和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力量。
降祸:降祸指的是天灾或天意给予的灾祸。
委制:委制意为委托控制,这里指越国被吴国控制。
吴人:吴人指的是吴国的百姓或吴国的人。
那不穀:那不穀是对吴国君王的谦称,类似于越王对吴王的称呼。
上帝不考:上帝不考是指上帝不会考虑人的愿望或行为,这里用来比喻时机不对,事情不会成功。
时反是守:时反是守意味着时机逆转,应该坚守等待时机。
强索者不祥:强索者不祥指的是强行追求不合适的事物是不吉利的。
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得时不成,反受其殃意味着如果时机不对,强行行动反而会遭受灾祸。
失德灭名:失德灭名指的是失去道德和名声。
流走死亡:流走死亡指的是流亡他乡,最终死亡。
有夺,有予,有不予:有夺,有予,有不予意味着有些东西可以夺取,有些可以给予,有些则不应该给予。
王无蚤图:王无蚤图是劝告君王不要急于行动,这里的“蚤”通“早”,意为不要过早地做出决定。
君王之吴:君王之吴是对吴国君王的尊称,表示吴国君王是越王所尊敬的君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劝勾践无蚤图吴-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国语·越语上》,记录了越王勾践在位初期,向其谋臣范蠡咨询国事的一段对话。从专业角度出发,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1. 四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先人就世,不穀即位。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吾百姓之不图,唯舟与车。’
此句描述了越王勾践即位后的情况。‘四年’表明时间跨度,‘王召范蠡而问焉’表现了勾践对范蠡的重视和信任。‘先人就世’指其父去世,‘不穀即位’表示自己年轻且缺乏经验。‘出则禽荒,入则酒荒’描绘了勾践的荒淫无度,‘吾百姓之不图,唯舟与车’反映了百姓生活的困苦。
2. ‘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吴人之那不穀,亦又甚焉。’
此句表达了越国面临的困境。‘上天降祸于越’暗示了天命论,‘委制于吴’说明越国被吴国所控制。‘吴人之那不穀,亦又甚焉’进一步强调了吴国对越国的压迫和剥削。
3. ‘吾欲与子谋之,其可乎?’
勾践向范蠡请教,表现出他求贤若渴的心态。‘子’是对范蠡的尊称,‘其可乎’则表达了他对范蠡建议的期待。
4. ‘对曰:‘未可也。蠡闻之,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失德灭名,流走死亡。有夺,有予,有不予,王无蚤图。’’
范蠡的回答充满智慧和谋略。‘未可也’表明他并不急于提出建议。‘上帝不考,时反是守’体现了范蠡对天命的理解,认为时机未到,不可轻举妄动。‘强索者不祥’警示勾践不要急于求成,以免招致灾祸。‘失德灭名,流走死亡’则是对勾践荒淫无度的批评。
5. ‘夫吴,君王之吴也,王若蚤图之,其事又将未可知也。’
范蠡在此提醒勾践,吴国并非不可战胜,关键在于勾践是否能够吸取教训,改变自己的行为。‘君王之吴’强调吴国与勾践的关系,‘王若蚤图之’则是对勾践的劝诫。
6. ‘王曰:‘诺。’’
勾践对范蠡的建议表示认同,‘诺’字简洁有力,表现出他对范蠡的信任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