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原文

反至五湖,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

王曰:‘不穀疑子之所谓者何也?’

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

王曰:‘所不掩子之恶,扬子之美者,使其身无终没于越国。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

范蠡对曰:‘臣闻命矣。君行制,臣行意。’

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浃日而令大夫朝之,环会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

曰:‘后世子孙,有敢侵蠡之地者,使无终没于越国,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译文

范蠡回到五湖,向君王辞别说:‘君王您努力吧,我不再回到越国了。’君王说:‘我不明白你所说的什么意思?’范蠡回答说:‘我听说,作为臣子,君王忧愁我就劳苦,君王受辱我就愿意牺牲。以前君王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没有死去,就是为了这件事。现在事情已经成功,我请求接受会稽的惩罚。’君王说:‘我绝不会掩盖你的过错,宣扬你的美德,让你在越国没有好下场。你听我的话,我会与你共享国家。不听我的话,你将死去,你的妻子儿女也会被杀。’范蠡回答说:‘我明白了您的命令。您按照您的意志行事,我按照我的意愿行事。’于是他乘坐轻便的小船在五湖上漂流,没有人知道他的最终去向。

君王命令工匠用上好的金子铸成范蠡的像,并在朝廷上向他行礼,连续三天,命令大夫们每天早上都去朝拜。将会稽周围三百里的地方划归为范蠡的领地,说:‘后世子孙,如果有谁敢侵犯范蠡的领地,让他不得好死,让天地神明和四方土地神明来正视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注解

五湖:指中国江南地区的一些大湖泊,包括太湖、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和丹阳湖等,泛指江南水乡。

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曾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功成身退。

王:指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

不穀:古代君王自称的一种谦词,相当于现代的‘我’。

子:古代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代的‘您’。

臣:古代对君主或上级的自称,表示谦卑。

君忧臣劳,君辱臣死:古代的一种臣子对君主的忠诚表达,意为君主忧愁,臣子劳苦;君主受辱,臣子愿意以死相随。

会稽: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越王勾践曾在此地受辱。

事已济矣:事情已经成功完成。

会稽之罚:指越王勾践在会稽山被吴国俘虏后的耻辱。

良金:指优质的金,这里用来形容制作的工具有很好的质量。

朝礼:古代的朝拜礼仪,表示对某人的尊敬。

环会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将围绕会稽三百里的地方划归范蠡所有。

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古代的一种誓言,表示天地神明和四方土地神都会见证并惩罚违背誓言的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描述了范蠡辞去越国大夫之职,离开越国前往五湖的故事。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1. ‘反至五湖,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 这句话中,‘反至五湖’表明范蠡决定离开越国,选择隐居江湖。‘范蠡辞于王’则表达了范蠡对越王勾践的辞行。‘君王勉之’是对君王的勉励,‘臣不复入越国矣’则坚定了范蠡离开的决心。

2. ‘王曰:“不穀疑子之所谓者何也?”’ 这里的‘不穀’是越王勾践自称,表示他对范蠡的决定感到疑惑。‘疑子之所谓者何也’则是询问范蠡决定离开的原因。

3. ‘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范蠡的回答表明他忠诚于君主,即使君主受到屈辱,他也会竭尽全力。

4. ‘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 这句话回顾了范蠡在会稽之辱时的忠诚,以及他为此事所表现出的勇气。

5. ‘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 这里的‘事已济’指的是越国在范蠡的帮助下成功复仇,‘请从会稽之罚’则表示范蠡请求接受会稽之辱的惩罚。

6. ‘王曰:“所不掩子之恶,扬子之美者,使其身无终没于越国。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 越王勾践的回应中,他试图说服范蠡留下,并提出与范蠡共享国家的条件。

7. ‘范蠡对曰:“臣闻命矣。君行制,臣行意。”’ 范蠡的回答显示了他的坚定,他接受了越王的命令,但仍然坚持自己的意愿。

8. ‘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这句话描绘了范蠡离开越国后的生活,他选择了隐居,不再过问世俗。

9. ‘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浃日而令大夫朝之,环会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曰:“后世子孙,有敢侵蠡之地者,使无终没于越国,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 这段描述了越王勾践对范蠡的纪念和尊敬,他命令工匠用纯金制作范蠡的塑像,并举行朝拜仪式,将环会稽三百里的土地作为范蠡的纪念地,并誓言保护范蠡的财产不受侵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越语-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77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