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祀牲-原文
子期祀平王,祭以牛俎于王,王问于观射父,曰:‘祀牲何及?’对曰:‘祀加于举。天子举以大牢,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上下有序,则民不慢。’
王曰:‘其小大何如?’对曰:‘郊禘不过茧栗,烝尝不过把握。’
王曰:‘何其小也?’对曰:‘夫神以精明临民者也,故求备物,不求丰大。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百姓、千品、万官、亿丑,兆民经入畡数以奉之,明德以昭之,和声以听之,以告遍至,则无不受休。毛以示物,血以告杀,接诚拔取以献具,为齐敬也。敬不可久,民力不堪,故齐肃以承之。’
王曰:‘刍豢几何?’对曰:‘远不过三月,近不过浃日。’
王曰:‘祀不可以已乎?’对曰:‘祀所以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不可以已。夫民气纵则底,底则滞,滞久而不振,生乃不殖。其用不从,其生不殖,不可以封。是以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时类、岁祀。诸侯舍日,卿、大夫舍月,士、庶人舍时。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日月会于龙(豕尨),土气含收,天明昌作,百嘉备舍,群神频行。国于是乎蒸尝,家于是乎尝祀,百姓夫妇择其令辰,奉其牺牲,敬其粢盛,洁其粪除,慎其采服,禋其酒醴,帅其子姓,从其时享,虔其宗祝,道其顺辞,以昭祀其先祖,肃肃济济,如或临之。于是乎合其州乡朋友婚姻,比尔兄弟亲戚。于是乎弭其百苛,殄其谗慝,合其嘉好,结其亲暱,亿其上下,以申固其姓。上所以教民虔也,下所以昭事上也。天子禘郊之事,必自射其牲,王后必自舂其粢;诸侯宗庙之事,必自射牛、刲羊、击豕,夫人必自舂其盛。况其下之人,其谁敢不战战兢兢,以事百神!天子亲舂禘郊之盛,王后亲缲其服,自公以下至于庶人,其谁敢不齐肃恭敬致力于神!民所以摄固者也,若之何其舍之也!’
王曰:‘所谓一纯、二精、七事者,何也?’对曰:‘圣王正端冕,以其不违心,帅其群臣精物以临监享祀,无有苛慝于神者,谓之一纯。玉、帛为二精。天、地、民及四时之务为七事。’
王曰:‘三事者,何也?’对曰:‘天事武,地事文,民事忠信。’
王曰:‘所谓百姓、千品、万官、亿丑、兆民经入畡数者,何也?’对曰:‘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姓有彻品,十于王谓之千品。五物之官,陪属万为万官。官有十丑,为亿丑。天子之田九畡,以食兆民,王取经入焉,以食万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祀牲-译文
子期祭祀平王,用牛作为祭品献给王,王问观射父:‘祭祀用的牲畜有什么讲究?’观射父回答说:‘祭祀的牲畜要根据地位来选择。天子用牛羊猪三牲作为祭品,祭祀时要举行盛大的宴会;诸侯用一头牛作为祭品,祭祀时用牛羊猪三牲;卿用羊作为祭品,祭祀时用牛;大夫用一头猪作为祭品,祭祀时用羊;士吃烤鱼,祭祀时用猪;庶民吃蔬菜,祭祀时用鱼。上下级之间有秩序,那么民众就不会怠慢。’
王说:‘那大小官职的祭祀有什么不同?’观射父回答说:‘郊外的祭祀不超过像栗子那么大的祭品,宗庙的祭祀不超过像拳头那么大的祭品。’王说:‘为什么这么小?’观射父回答说:‘神灵是凭借精明来临视民众的,所以要求祭品完备,而不是追求丰盛。因此,先王的祭祀,用一束丝、两份精华、三牲、四季、五色、六律、七项事务、八种谷物、九种祭祀、十天、十二个时辰来供奉,百姓、千种物品、万官、亿兆民众,都要经过计算来供奉,用明德来昭示,用和谐的声音来聆听,让神灵遍布各地,那么就没有不接受福祉的。用毛发来展示物品,用血液来告知杀戮,连接真诚并取出祭品,是为了表示虔诚。虔诚不能持续太久,民众的力量承受不了,所以要以虔诚的态度来接受。’
王说:‘饲养牲畜的时间有多长?’观射父回答说:‘远的不超过三个月,近的不超过一天。’王说:‘祭祀可以停止吗?’观射父回答说:‘祭祀是为了昭示孝道、安抚民众、稳定国家,不能停止。民众的情绪放纵就会低落,低落就会停滞,停滞久了就不会振作,生命就不会繁衍。如果民众不服从,生命不繁衍,就不能封赏。因此,古代先王每天祭祀、每月享祭、季节性祭祀、每年大祭。诸侯停止每天的祭祀,卿和大夫停止每月的祭祀,士和庶民停止季节性的祭祀。天子要祭祀所有的神灵和物品,诸侯祭祀天地、日月星辰以及本地的山川,卿和大夫祭祀自己的礼仪,士和庶民不超过自己的祖先。日月会在龙(猪狗)的方位交汇,土地之气收敛,天空明亮昌盛,各种吉祥的东西都准备好了,神灵频繁出行。国家在这里举行蒸尝,家庭在这里举行祭祀,百姓夫妇选择吉日,献上祭品,敬重谷物,清洁祭祀场所,谨慎穿着,祭祀酒食,带领子孙,按时享祭,虔诚地祈祷,以昭告祖先,庄重而肃穆,好像祖先真的临在。于是,聚集州乡的朋友、婚姻关系,比较兄弟亲戚。于是,消除各种苛刻和邪恶,合并美好的事物,加深亲近,扩大上下关系,以巩固家族。上层用来教育民众虔诚,下层用来昭示对上层的敬仰。天子的禘郊之事,必须亲自射杀牲畜,王后必须亲自舂谷物;诸侯宗庙之事,必须亲自射牛、宰羊、击杀猪,夫人必须亲自舂谷物。至于下面的人,谁敢不敬畏地侍奉众神!天子亲自舂禘郊的谷物,王后亲自缫丝制作服饰,从公侯以下到庶民,谁敢不虔诚恭敬地事奉神灵!民众之所以能够稳固,就是不能放弃祭祀。’
王说:‘所谓一纯、二精、七事是什么意思?’观射父回答说:‘圣王端正冠冕,因为他不违背自己的心意,带领他的群臣和精良的物品来监督祭祀,没有任何苛刻和邪恶的神灵,这就是一纯。玉和丝是二精。天、地、民众以及四季的事务是七事。’王说:‘三事指的是什么?’观射父回答说:‘天的事务是武力,地的事务是文治,民事是忠诚和信实。’王说:‘所谓百姓、千品、万官、亿丑、兆民经入畡数是什么意思?’观射父回答说:‘民众中有百种官职。王公的子弟中,有能言善听并能胜任官职的,赐予姓氏,监督他们的官职,这就是百姓。姓氏有百种,十种姓氏称为千品。五种物品的官职,辅佐万官。官职有十种,称为亿丑。天子的田地有九畡,用来养活兆民,王从中提取一定的收入,用来养活万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祀牲-注解
子期祀平王:子期,指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祀,祭祀;平王,指周平王,周朝的一位君主。整个短语意为子期祭祀周平王。
牛俎:牛俎,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牛和俎(祭祀用的器具),这里指用牛作为祭祀的牺牲。
大牢:大牢,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牲畜,包括牛、羊、猪各一头。
特牛:特牛,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单独一头牛。
少牢:少牢,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牲畜,包括羊和猪各一头。
特牲:特牲,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单独一头牲畜。
鱼炙:鱼炙,用鱼烤制的食物。
庶人:庶人,古代社会中的平民。
郊禘:郊禘,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通常在郊外进行。
茧栗:茧栗,古代计量单位,形容极小的东西。
烝尝:烝尝,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通常在宗庙中进行。
把握:把握,古代计量单位,形容极小的东西。
精明:精明,指精神清醒,明智。
纯:纯,指纯粹,无杂乱。
精:精,指精华,精粹。
牲:牲,指祭祀用的牲畜。
时:时,指季节。
色:色,指颜色,这里指祭祀用品的颜色。
律:律,指音乐律吕。
事:事,指事务,这里指祭祀的事务。
种:种,指种类,这里指祭祀的种类。
祭:祭,指祭祀的仪式。
辰:辰,指天干地支中的地支,这里指时间。
入畡数:入畡数,指缴纳的粮食数量。
齐敬:齐敬,指整齐而恭敬。
刍豢:刍豢,指饲养的家畜。
龙(豕尨):龙(豕尨),指龙和猪,古代认为龙是吉祥的象征。
土气含收:土气含收,指土地吸收了水分,通常指农作物的生长季节。
百嘉备舍:百嘉备舍,指各种美好的食物都准备好了。
群神频行:群神频行,指众神频繁地降临。
蒸尝:蒸尝,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通常在宗庙中进行。
粢盛:粢盛,古代祭祀时使用的谷物。
粪除:粪除,指打扫干净。
采服:采服,指服饰。
禋:禋,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通常用于祭祀山川等自然神。
酒醴:酒醴,指酒和醴(一种甜酒)。
子姓:子姓,指家族。
时享:时享,指按时进行的祭祀。
宗祝:宗祝,指负责宗庙祭祀的官员。
顺辞:顺辞,指符合礼仪的言辞。
先祖:先祖,指祖先。
州乡朋友婚姻:州乡朋友婚姻,指地方上的州乡、朋友和婚姻关系。
比:比,指比较,这里指比较兄弟亲戚。
弭:弭,指消除。
谗慝:谗慝,指诽谤和邪恶。
嘉好:嘉好,指美好的事物。
亲舂:亲舂,指亲自舂米。
缲:缲,指纺织。
彻官:彻官,指能够胜任官职的人。
姓:姓,指姓氏,这里指有官职的人。
品:品,指等级。
五物之官:五物之官,指负责五种物品的官员。
丑:丑,指类别,这里指官职的类别。
畡:畡,指田地。
兆民:兆民,指众多的百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祀牲-评注
子期祀平王,祭以牛俎于王,王问于观射父,曰:‘祀牲何及?’对曰:‘祀加于举。’
此段描述了子期祭祀平王的过程,其中‘祀加于举’意味着祭祀活动按照等级和身份来安排。这里的‘举’指的是祭祀时所用的牲畜,体现了古代祭祀制度中的等级分明。‘祀’字在文中多次出现,强调了祭祀活动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之心。
‘天子举以大牢,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
这一段详细阐述了不同身份的人所应采用的祭祀牲畜和祭祀方式。天子用‘大牢’祭祀,诸侯用‘特牛’,卿用‘少牢’,大夫用‘特牲’,士和庶人则用鱼和菜。这种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祭祀的牲畜上,还体现在祭祀的规模和形式上,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
‘上下有序,则民不慢。’
这句话强调了等级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只有上下有序,民众才能遵守礼制,社会才能稳定。这里的‘慢’指的是不遵守礼制,行为放荡。
‘郊禘不过茧栗,烝尝不过把握。’
这一段描述了祭祀时牲畜的规格。‘郊禘’指的是郊外的祭祀,‘茧栗’指的是小豆粒,‘烝尝’指的是古代的祭祀仪式,‘把握’指的是手握的量。这里的规格要求体现了古代祭祀的严谨和规范。
‘夫神以精明临民者也,故求备物,不求丰大。’
这句话说明了祭祀的目的。祭祀不是追求物质上的丰富,而是要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这里的‘精明’指的是神灵的智慧和洞察力。
‘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百姓、千品、万官、亿丑,兆民经入畡数以奉之,明德以昭之,和声以听之,以告遍至,则无不受休。’
这一段详细阐述了古代祭祀的细节和仪式。‘一纯’指的是圣王端正的仪表,‘二精’指的是玉和帛,‘三牲’指的是牛、羊、猪,‘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五色’指的是五种颜色,‘六律’指的是六种乐律,‘七事’指的是祭祀的七项事宜,‘八种’指的是八种祭祀方式,‘九祭’指的是九种祭祀仪式,‘十日’指的是十个祭祀日期,‘十二辰’指的是十二个时辰,‘百姓’指的是百姓,‘千品’指的是千种物品,‘万官’指的是万官,‘亿丑’指的是亿个丑类,‘兆民’指的是兆民。这些祭祀仪式和细节体现了古代祭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毛以示物,血以告杀,接诚拔取以献具,为齐敬也。’
这句话描述了祭祀时的细节。‘毛’指的是动物的毛皮,‘示物’指的是展示物品,‘血’指的是动物的血,‘告杀’指的是报告杀戮,‘接诚’指的是接受诚意,‘拔取’指的是取出,‘献具’指的是祭祀用品,‘齐敬’指的是整齐的敬意。这些细节体现了古代祭祀的庄重和虔诚。
‘敬不可久,民力不堪,故齐肃以承之。’
这句话说明了祭祀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因为长时间的祭祀会消耗民力。因此,祭祀时要保持整齐和肃穆。
‘夫民气纵则底,底则滞,滞久而不振,生乃不殖。’
这句话强调了祭祀对于民众的重要性。如果民众的气焰过于嚣张,就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进而影响国家的繁荣。
‘其用不从,其生不殖,不可以封。’
这句话说明了如果祭祀不能顺利进行,国家就无法得到封赏。
‘是以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时类、岁祀。’
这句话说明了古代祭祀的频率,包括日祭、月享、时类和岁祀。
‘诸侯舍日,卿、大夫舍月,士、庶人舍时。’
这句话说明了不同身份的人祭祀的频率。
‘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
这句话说明了不同身份的人祭祀的对象。
‘日月会于龙(豕尨),土气含收,天明昌作,百嘉备舍,群神频行。’
这句话描述了祭祀的时间和环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
‘国于是乎蒸尝,家于是乎尝祀,百姓夫妇择其令辰,奉其牺牲,敬其粢盛,洁其粪除,慎其采服,禋其酒醴,帅其子姓,从其时享,虔其宗祝,道其顺辞,以昭祀其先祖,肃肃济济,如或临之。’
这句话详细描述了祭祀的具体过程,包括蒸尝、尝祀、选择吉日、奉献牺牲、敬奉粢盛、清洁粪便、谨慎服饰、祭祀酒醴、带领子孙、按时享祭、虔诚祭祀、遵循礼辞、昭告先祖等。
‘于是乎合其州乡朋友婚姻,比尔兄弟亲戚。’
这句话说明了祭祀活动对于社会关系的影响,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于是乎弭其百苛,殄其谗慝,合其嘉好,结其亲暱,亿其上下,以申固其姓。’
这句话说明了祭祀活动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可以消除百般苛责,消灭谗言,增进人们的友谊,加强家族关系,巩固姓氏。
‘上所以教民虔也,下所以昭事上也。’
这句话说明了祭祀活动对于教化和政治的作用,可以教育民众虔诚,同时昭示对上天的敬畏。
‘天子禘郊之事,必自射其牲,王后必自舂其粢;诸侯宗庙之事,必自射牛、刲羊、击豕,夫人必自舂其盛。’
这句话说明了祭祀活动中的细节,包括天子亲自射杀祭祀用的牲畜,王后亲自舂米,诸侯亲自射牛、杀羊、击猪,夫人亲自舂米等。
‘况其下之人,其谁敢不战战兢兢,以事百神!天子亲舂禘郊之盛,王后亲缲其服,自公以下至于庶人,其谁敢不齐肃恭敬致力于神!民所以摄固者也,若之何其舍之也!’
这句话强调了祭祀活动对于民众的影响,可以使人们敬畏神灵,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所谓一纯、二精、七事者,何也?’对曰:‘圣王正端冕,以其不违心,帅其群臣精物以临监享祀,无有苛慝于神者,谓之一纯。’
这句话解释了‘一纯’的含义,即圣王端正的仪表和无私的内心。
‘玉、帛为二精。’
这句话解释了‘二精’的含义,即玉和帛这两种珍贵的物品。
‘天、地、民及四时之务为七事。’
这句话解释了‘七事’的含义,即天、地、民以及四季的职责。
‘天事武,地事文,民事忠信。’
这句话解释了‘三事’的含义,即天事由武将负责,地事由文官负责,民事由忠诚和信实的人负责。
‘所谓百姓、千品、万官、亿丑、兆民经入畡数者,何也?’对曰:‘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
这句话解释了‘百姓’的含义,即能够胜任官职的王公子弟。
‘姓有彻品,十于王谓之千品。’
这句话解释了‘千品’的含义,即王的十个姓。
‘五物之官,陪属万为万官。’
这句话解释了‘万官’的含义,即五物之官的下属。
‘官有十丑,为亿丑。’
这句话解释了‘亿丑’的含义,即十个官的丑类。
‘天子之田九畡,以食兆民,王取经入焉,以食万官。’
这句话解释了‘兆民’的含义,即天子田地所供养的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