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绝地天通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绝地天通-原文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洁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

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

‘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曰:‘重实上天,黎实下地。’遭世之乱,而莫之能御也。不然,夫天地成而不变,何比之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绝地天通-译文

昭王问观射父说:‘《周书》所说的重、黎实际上是使天地不通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人们能够登天吗?’

观射父回答说:‘不是这个意思。古时候,人们和神是不混杂的。那些精神集中、不三心二意的人,如果又能保持庄重和正直,他们的智慧能够上下比照道义,他们的圣明能够照亮远方,他们的明亮能够照亮一切,他们的聪明能够听透一切,这样就能得到神明的降临。在男子中称为觋,在女子中称为巫。这就是让他们负责制定神灵的位置和顺序,以及为他们准备祭祀用的牲畜、器物、服饰,然后让那些有光彩、能传承先圣之道的后代,了解山川的名字、祖先的主宰、宗庙的事务、昭穆的世系、敬奉的勤勉、礼节的适宜、威仪的准则、容貌的庄重、忠诚和诚信的品质、洁净的祭祀服饰,并且敬奉神明的人,来为他们祈祷。让那些有名有姓的后代,能了解四季的变化、祭祀用的牺牲品、玉帛等物品、采集和服用的礼仪、礼器的尺寸、祭祀的规格、屏风和座位、祭坛和场地、上下神灵的位置、氏族的起源,以及那些心中遵循古老典籍的人,来担任祭祀的宗师。于是就有了负责天地、神灵、人民和各类事物的官员,这就是所谓的五官,各自负责自己的职责,不会相互混乱。因此,人们能够有忠诚和诚信,神灵能够有明德,人们和神灵各司其职,敬重而不亵渎,所以神灵会降下吉祥,人们用物品祭祀,灾祸不会降临,需求不会匮乏。

到了少皞衰落的时候,九黎扰乱了道德,人们和神灵混杂在一起,无法分辨。人们在家中各自担任巫史,没有统一的标准。人们祭祀时缺乏节制,不知道如何获得福祉。祭祀没有限度,人们和神灵处于同等地位。人们亵渎盟约,没有威严。神灵亲近民众,却不能消除他们的恶行。吉祥的事物不降临,没有东西可以用来祭祀。灾祸不断降临,人们无法承受。颛顼继承了这一局面,于是命令南正重负责管理天上的神灵,命令火正黎负责管理人民,使他们恢复旧有的秩序,不再相互侵犯和亵渎,这就是所谓的断绝天地之间的联系。

后来,三苗恢复了九黎的德行,尧又抚养了重、黎的后代,那些不忘旧事的人,让他们继续担任祭祀的职责。直到夏、商时期,重、黎的后代世世代代负责管理天地,分别掌管各自的神灵。

在周朝,程伯休父的后代,在宣王时期失去了官职,变成了司马氏。他们宠信自己的祖先,以此来在民众中获得威望,说:‘重上天,黎下地。’遭遇世道混乱,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们。如果不是这样,天地形成以来就没有变化,又怎么会需要这样的比较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绝地天通-注解

昭王:周朝的一位君主,姓姬名瑕,是周宣王的儿子。

观射父:古代的一位学者,此处是昭王向他提问。

《周书》: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可能是《尚书》的一部分,内容涉及周朝的历史和政治。

重、黎:古代的两位天文学家和占卜官,传说中是上古时期的天官,负责天文和祭祀。

天地不通:指天地之间的联系被阻断,可能是指天地之间的交流或信息传递中断。

精爽不携贰:精神专注,不偏离正道。

齐肃衷正:整齐严肃,内心正直。

圣:指具有超凡智慧的人。

明:指视力明亮,此处引申为洞察力强。

聪:指听力敏锐。

觋:古代男巫。

巫:古代女巫。

牲器:祭祀用的牲畜和器物。

时服:按照时节穿着的服装。

先圣之后:指古代圣贤的后代。

山川之号:山川的名字。

高祖之主:指古代的始祖。

宗庙之事:宗庙的祭祀活动。

昭穆之世:宗庙中昭穆的次序,昭为始祖,穆为后代。

齐敬之勤:整齐的敬奉之情。

礼节之宜:合适的礼节。

威仪之则:威严和仪态的标准。

容貌之崇:尊贵的容貌。

忠信之质:忠诚和信实的品质。

禋洁之服:祭祀时穿着的清洁服装。

祝:祭祀时的祈祷。

名姓之后:有特定姓氏的后代。

四时之生:四季的生长变化。

牺牲之物:祭祀用的牺牲品。

玉帛之类:玉石和丝绸等贵重物品。

采服之仪:采集和穿着的礼仪。

彝器之量:礼器的大小。

次主之度:次序和主位的度数。

屏摄之位:屏风和座椅的位置。

坛场之所:祭祀的场所。

上下之神: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

氏姓之出:氏族和姓氏的起源。

心率旧典:遵循古老的传统。

五官:古代的五个官职,分别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

少皞:古代的一位帝王,名金天氏,号少皞氏。

九黎:古代的一个民族,以蚩尤为首领,以战神和巫术闻名。

乱德:道德混乱。

作享:进行祭祀。

家为巫史:家家户户都成为巫师和史官。

要质:重要的本质或实质。

烝享无度:祭祀没有限度。

民渎齐盟:民众不尊重盟约。

严威:严肃的威严。

神狎民则:神亲近民众。

不蠲其为:不能消除他们的行为。

嘉生不降:吉祥的事物不降临。

颛顼:古代的一位帝王,名高阳,号颛顼氏,是黄帝的后代。

南正重:掌管南方的官员,名重。

火正黎:掌管火事的官员,名黎。

绝地天通:切断天地之间的联系。

三苗:古代的一个民族。

尧:古代的一位帝王,名放勋,号唐尧。

程伯休父:古代的一位官员。

宣王:周朝的一位君主,姓姬名静,是周宣王。

司马氏:古代的一个官职,掌管军事。

威于民:在民众中树立威信。

天地成而不变:天地形成后没有变化。

何比之有:有什么可相比的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绝地天通-评注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这段话是昭王对《周书》中关于重、黎使天地不通的记载表示疑惑,并质疑如果没有重、黎的作用,民众是否能够登天。这里昭王的问题体现了先秦时期对天人关系的探讨,以及对神权与政权关系的思考。

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

观射父的回答首先否定了昭王的疑问,指出《周书》中的记载并非指重、黎使天地不通,而是古代民众与神明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

‘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观射父进一步解释了古代民众与神明的关系。他认为,只有那些精神集中、行为端正、智慧通达、圣明远大、明察秋毫、听力敏锐的人,才能得到神明的垂青,这样的人在男性中被称为觋,在女性中被称为巫。

‘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洁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

观射父描述了巫觋的职责,他们负责安排神明的位置,制作祭祀的牲器、服饰,以及指导先圣之后如何进行祭祀,包括对山川、祖先、宗庙、世系、敬礼、仪节、威仪、容貌、忠诚、纯洁等方面的知识。

‘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

观射父强调巫觋不仅要懂得祭祀的仪式,还要了解四季的变化、牺牲的物品、玉帛的使用、服饰的礼仪、礼器的尺寸、主位的安排、屏风的位置、坛场的布局、上下神明的名称、姓氏的起源,以及如何遵循古老的典籍,这些都是他们作为宗族代表的职责。

‘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观射父提到,因此有了负责天地、神明、民众、万物等不同领域的官员,称为五官,他们各自负责自己的职责,不会相互混淆。

‘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

观射父指出,正是因为民众和神明各自有各自的职责,且相互尊重,所以民众能够保持忠诚和信义,神明能够展现出光明正大的德行,从而带来吉祥,民众得以享用丰收,避免灾祸,需求得到满足。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观射父接着描述了少皞时期,由于九黎乱德,导致民众与神明混淆,无法区分,这种混乱的状态无法用常规来衡量。

‘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

观射父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随意进行祭祀,家家户户都自称为巫史,没有真正的质量标准。民众在祭祀中感到匮乏,却不知道如何获得福祉。

‘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

观射父继续描述了祭祀的无序和混乱,民众对神明的尊敬和敬畏之心丧失,没有严肃的威严。

‘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

由于神明与民众的关系混乱,神明不再降赐吉祥,没有适当的祭品来供奉,导致灾祸不断,民众的生机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观射父讲述了颛顼时期,为了恢复秩序,命令南正重负责管理天空的神明,火正黎负责管理地面的民众,使天地之间的关系重新回归正常,不再相互侵犯。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

观射父提到,三苗恢复了九黎的德行,而尧又培养重、黎的后代,使他们不忘旧典,继续传承。

‘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

观射父说明,在夏、商时期,重、黎氏世代传承,负责管理天地,并分别掌管各自的神明。

‘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曰:‘重实上天,黎实下地。’遭世之乱,而莫之能御也。’

观射父讲述了周朝时期,程伯休父的后代失去了官职,成为了司马氏,他们过分崇拜祖先,试图通过神权来获取民众的敬畏,但最终在世道的混乱中无法维持。

‘不然,夫天地成而不变,何比之有?’

最后,观射父以天地不变的事实来强调,天地之间的联系是永恒不变的,不应该随意比较和改变。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绝地天通》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76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