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六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六年-原文

【经】

六年春,郑人来渝平。

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盟于艾。

秋七月。

冬,宋人取长葛。

【传】

六年春,郑人来渝平,更成也。

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

夏,盟于艾,始平于齐也。

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秋,宋人取长葛。

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礼焉。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况不礼焉。郑不来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六年-译文

【经】

六年的春天,郑国人来渝平。

夏天的五月辛酉日,公与齐侯会面,在艾地结盟。

秋天的七月。

冬天,宋国攻取了长葛。

【传】

六年的春天,郑国人来渝平,是为了重新建立和平关系。

翼国的九宗五正顷父的儿子嘉父在随国迎接晋侯,将他安置在鄂地。晋人称他为鄂侯。

夏天,在艾地结盟,这是与齐国开始和平相处的标志。

五月的庚申日,郑伯入侵陈国,取得了大胜。去年,郑伯请求与陈国和解,陈侯没有同意。五父劝谏说:“亲近仁爱,善待邻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您应该答应郑国。”陈侯说:“宋国和卫国才是真正的难题,郑国能做什么?”于是没有同意。君子评论说:“善行不可失去,恶行不可助长,这说的就是陈桓公吧?助长恶行而不悔改,最终会自食其果。即使想要挽救,还能做到吗?《商书》上说:‘恶行的蔓延,就像火在原野上燃烧,无法靠近,还能扑灭吗?’周任有句话说:‘治理国家的人,看到恶行就像农夫必须除去杂草一样,要彻底铲除,断绝其根本,不让它再生长,这样善行才能得到信任。’”

秋天,宋国攻取了长葛。

冬天,京师传来饥荒的消息。公为此向宋、卫、齐、郑请求购买粮食,这是合乎礼仪的。

郑伯前往周朝,首次朝见桓王。桓王没有以礼相待。周桓公对桓王说:“我们周朝东迁时,依靠的是晋国和郑国。善待郑国以鼓励其他诸侯前来朝见,尚且担心他们不来,何况不以礼相待呢?郑国不会再来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六年-注解

渝平:渝平指的是郑国与鲁国之间的和平协议,渝意为改变,平意为和平,即改变原有的敌对状态,达成和平。

盟于艾:盟于艾指的是鲁国与齐国在艾地举行的盟会,盟会是一种古代国家间的正式会议,用于缔结盟约或解决争端。

鄂侯:鄂侯是晋国的一位君主,因被纳于鄂地而得名,反映了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诸侯间的复杂关系。

亲仁善邻:亲仁善邻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外交理念,强调与邻国保持友好关系,通过仁爱和善行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商书》:《商书》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文献,记录了商朝的历史和政治理念,其中的引文强调了恶行的危害和及时制止的重要性。

周任:周任是古代中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言论常被引用来说明治国理政的原则。

京师来告饥:京师来告饥指的是周朝的都城向诸侯国报告饥荒,请求援助,反映了古代中国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经济互助关系。

郑伯如周:郑伯如周指的是郑国的君主前往周朝的都城朝见周王,这是古代诸侯对中央政权表示忠诚和服从的一种方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六年-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活动。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

首先,郑国与鲁国的渝平协议,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和平协议来调整关系、避免冲突的外交手段。这种和平协议的达成,往往需要双方在利益和权力上的妥协和平衡。

其次,鲁国与齐国在艾地的盟会,展示了盟会作为一种重要的外交活动,用于解决争端、缔结盟约。这种盟会不仅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

晋国的鄂侯事件,揭示了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复杂的政治局势。通过纳于鄂地,晋国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不稳定和权力更迭的频繁。

郑国与陈国的关系,通过郑伯侵陈和陈侯的拒绝和平请求,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军事冲突。五父的谏言和陈侯的反应,反映了当时对于和平与战争的不同态度和策略。

《商书》和周任的言论,强调了恶行的危害和及时制止的重要性。这些言论不仅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反思,也是对治国理政原则的深刻阐述。

最后,京师来告饥和郑伯如周的事件,展示了古代中国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经济互助关系和诸侯对中央政权的忠诚。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政治结构,以及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春秋时期各国政治和军事活动的描述,展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和治国原则。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六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7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