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八年-原文
【经】
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
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
庚寅,我入祊。
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辛亥,宿男卒。
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八月,葬蔡宣公。
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
螟。
冬十有二月,无骇卒。
【传】
八年春,齐侯将平宋、卫,有会期。宋公以币请于卫,请先相见,卫侯许之,故遇于犬丘。
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不祀泰山也。
夏,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
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辛亥,以妫氏归。甲寅,入于郑。陈鍼子送女。先配而后祖,鍼子曰:“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非礼也,何以能育?”
齐人卒平宋、卫于郑。秋,会于温,盟于瓦屋,以释东门之役,礼也。
八月丙戌,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
公及莒人盟于浮来,以成纪好也。
冬,齐侯使来告成三国。公使众仲对曰:“君释三国之图以鸠其民,君之惠也,寡君闻命矣。敢不承受君之明德。”
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八年-译文
【经】
八年的春天,宋公和卫侯在垂地相遇。
三月,郑伯派宛来归还祊地。
庚寅日,我们进入了祊地。
夏季六月己亥日,蔡侯考父去世。辛亥日,宿男去世。
秋季七月庚午日,宋公、齐侯、卫侯在瓦屋结盟。
八月,安葬了蔡宣公。
九月辛卯日,公与莒人在浮来结盟。
发生了螟灾。
冬季十二月,无骇去世。
【传】
八年的春天,齐侯打算调解宋国和卫国的关系,定下了会面的日期。宋公用礼物请求卫国,希望先见面,卫侯同意了,所以在犬丘相遇。
郑伯请求停止泰山的祭祀而改祀周公,用泰山的祊地交换许田。三月,郑伯派宛来归还祊地,不再祭祀泰山。
夏季,虢公忌父开始在周朝担任卿士。
四月甲辰日,郑公子忽去陈国迎娶妫氏。辛亥日,带着妫氏回国。甲寅日,进入郑国。陈鍼子送女儿。先结婚后祭祖,鍼子说:“这不算夫妇。欺骗了祖先,不合礼制,怎么能生育呢?”
齐人最终调解了宋国和卫国与郑国的关系。秋季,在温地会面,在瓦屋结盟,以解除东门的战事,这是合乎礼制的。
八月丙戌日,郑伯带着齐人去朝见周王,这是合乎礼制的。
公与莒人在浮来结盟,以巩固纪国的友好关系。
冬季,齐侯派人来报告三国和解的事。公派众仲回答说:“您放弃了对三国的图谋以安抚其人民,这是您的恩惠,我们国君已经听说了。怎敢不接受您的明德。”
无骇去世。羽父请求给予谥号和族名。公向众仲询问族名。众仲回答说:“天子建立德行,根据出生赐予姓氏,分封土地而命名氏族。诸侯用字作为谥号,以此作为族名,官员有世代功勋,则有官族,封邑也是如此。”公命令用字作为展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八年-注解
祊:古代祭祀时用的祭坛,特指泰山之祊,是祭祀泰山神的场所。
宛:郑国的大夫,负责外交事务。
虢公忌父:虢国的君主,名忌父,开始担任周朝的卿士。
妫:陈国的女子,郑公子忽的妻子。
鍼子:陈国的大夫,负责护送妫氏到郑国。
东门之役:指宋、卫、郑三国之间的战争,因发生在东门而得名。
众仲:鲁国的大夫,负责外交事务。
无骇:鲁国的大夫,去世后请求谥号和族名。
羽父:鲁国的大夫,负责礼仪事务。
展氏:无骇的族名,以字为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八年-评注
《左传》中的这段记载,详细描述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活动和礼仪制度。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记录,我们可以窥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礼仪规范。
首先,文中提到的‘宋公、卫侯遇于垂’和‘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等事件,反映了诸侯国之间通过会面和结盟来维护各自的利益。这些会面和结盟不仅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礼仪上的重要活动。
其次,郑伯请求‘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并以泰山之祊易许田,显示了当时祭祀礼仪的重要性。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其祭祀活动具有极高的政治和宗教意义。郑伯的这一举动,既是对周公的尊崇,也是对自身地位的巩固。
再次,文中提到的‘先配而后祖’的礼仪问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和家族关系的重视。陈鍼子对郑公子忽的批评,表明当时社会对礼仪规范的严格遵守,任何违背礼仪的行为都会受到谴责。
最后,无骇去世后请求谥号和族名的事件,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个人身份和家族荣誉的重视。众仲的回答,揭示了当时姓氏制度的复杂性和礼仪制度的严谨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还通过这些事件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礼仪制度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