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子常问蓄货聚马鬬且论其必亡-原文
鬬且廷见令尹子常,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
‘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不是过也。
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
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
‘昔鬬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
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
至于今秩之。
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
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
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
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
我逃死,非逃富也。’
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
是不先恤民而后己之富乎?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
民之羸馁,日已甚矣。
四境盈垒,道殣相望,盗贼司目,民无所放。
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
‘夫民心之愠也,若防大川焉,溃而所犯必大矣。
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
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
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子常问蓄货聚马鬬且论其必亡-译文
鬥且廷去见令尹子常,子常和他交谈,询问他如何积累财富和马匹。鬥且廷回家后告诉他的弟弟,说:‘楚国大概要灭亡了吧!如果不是这样,令尹子常恐怕也免不了被责罚。我看到令尹子常,他询问积累财富和马匹的情况,就像饥饿的豺狼一样,看来他肯定是会灭亡的。
古时候积累财富并不妨碍民众的衣食利益,积累马匹也不损害民众的财物使用,国家的马匹足够用于行军,公家的马匹足够用于征税,这些都是合理的。公家的财富足够用于接待宾客和进贡,私家的财富足够用于共同使用,这些也不算过分。如果财富和马匹过多,就会损害民众的利益,民众的利益受损就会产生离心离德的想法,那么国家如何能维持封地呢?
从前鬥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位,没有一天积累财富,这是因为他关心民众。成王听说鬻子文的情况,于是每天早上都送给他一束干肉、一筐干粮,以此表示对他的尊敬。直到现在,这种待遇还在。成王每次发放鬻子文的俸禄,鬻子文都会逃避,直到成王停止发放,他才回来。有人问鬻子文:‘人们追求财富,而你却逃避,这是为什么?’鬻子文回答说:‘从政的人,是为了保护民众。如果民众生活困苦,而我却追求财富,那就是剥削民众来满足自己,这样我就会很快死去。我逃避的是死亡,而不是财富。’因此,在庄王时期,若敖氏被灭,只有鬻子文的后代还在,直到现在他们还在郧地,是楚国的良臣。这不是先关心民众然后才考虑自己的财富吗?
现在的子常,是已故大夫的后代,但作为楚国的相,在四方并没有好名声。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四境之内堆满了粮食,道路上饿殍相望,盗贼横行,民众无处安放。他不关心这些,却不停地积累财富,这肯定会引起民众的强烈怨恨。积累的财富越多,积累的怨恨越深,不灭亡还能等待什么呢?
民心的不满就像防止大江大河的堤坝,一旦溃决,所造成的危害必然巨大。子常难道会比成王、灵王更有贤德吗?成王对穆王不礼貌,想要吃熊掌,没有吃到就死了。灵王不顾民众的死活,整个国家都抛弃了他,就像遗迹一样。子常执政,对民众的不礼貌和不顾比成王、灵王还要严重,他靠什么力量来应对这一切呢!’
一年后,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逃到了郑国,昭王逃到了随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子常问蓄货聚马鬬且论其必亡-注解
鬬且廷:鬬且廷,人名,此处指鬬且廷的官职,即楚国的官员。
令尹子常:令尹,古代楚国的官职,相当于宰相;子常,人名,指当时的令尹。
蓄货聚马:蓄货,指积聚财富;聚马,指积聚马匹。
归:返回。
其: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或‘或许’。
免:免于灾祸或惩罚。
国马:国家的马匹,用于军事。
公马:公家的马匹,用于公共事务。
称赋:承担赋税。
公货:公家的财物,用于接待宾客和献祭。
家货:私人的财物,用于家庭共用。
邮:运输。
阙:缺乏,不足。
离叛之心:背叛的心思。
封:封赏,这里指获得封地。
鬬子文:鬬且廷的前任令尹,人名。
三舍令尹:三舍,指鬬子文三次辞去令尹之职。
积实:积累的物资。
饿豺狼:形容贪婪如同饥饿的豺狼。
殆:几乎,大概。
夫:发语词,用于引出下文。
古者:古代。
不妨:不阻碍。
民衣食之利:民众的衣食利益。
财用:财物和用途。
宾献:接待宾客和献祭。
共用:共同使用。
昔:从前。
秩:封赏,这里指成王对鬬子文的封赏。
糗:干粮。
羞:献上,这里指成王献上食物给鬬子文。
庇民:保护民众。
旷者:贫困的人。
自封:自己封赏自己。
若敖氏:若敖,楚国的一个贵族姓氏;若敖氏,指若敖家族。
郧:地名,鬬子文的后代居住的地方。
羸馁:瘦弱饥饿。
盈垒:仓库堆满。
道殣相望: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
司目:暗中观察。
放:安置,这里指民众无处安放。
愠:怨恨。
防大川:防止大江大河泛滥。
溃:决口。
犯:侵犯。
成、灵:成王和灵王,楚国的两位君主。
熊蹯:熊掌。
遗迹:遗迹,这里指被遗弃的地方。
柏举之战:柏举之战,楚国内部的一场战争。
奔:逃跑。
随:地名,指随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子常问蓄货聚马鬬且论其必亡-评注
鬬且廷见令尹子常,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此句描绘了鬬且廷与令尹子常的对话场景,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对财富和权力的追求。鬬且廷的提问直接指向了子常的聚敛行为,暗示了子常可能因为贪婪而招致灾祸。
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
鬬且廷的担忧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他将子常的行为比作饿豺狼,形象地揭示了聚敛财富的危害,认为这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征兆。
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不是过也。
此句回顾了古代社会的经济政策,强调聚敛财富和马匹的合理性,但必须限制在不妨害民众生活的前提下。这反映了古人对经济与民生关系的深刻认识。
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公私财富的合理分配原则,即公家的财富用于接待宾客和贡献国家,私家的财富用于家庭共用,不应过度聚敛。
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
这里指出了聚敛财富和马匹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如果过度聚敛,会导致民众生活困难,从而产生离叛之心,威胁国家的稳定。
昔鬬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
鬬子文的故事是对子常聚敛行为的对比,鬬子文舍弃个人财富,关心民生,因此受到民众的爱戴。这反映了古代政治家应有的品德和责任。
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
成王对鬬子文的尊敬和奖赏,体现了他对贤臣的重视。这也说明了古代社会对贤能的认可和尊重。
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
鬬子文逃避禄位,表现了他对财富的淡泊和对民生的关怀。这反映了古代士人的高尚品质。
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
鬬子文对财富的态度,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认为从政者的首要任务是庇护民众,而不是追求个人财富。
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
鬬子文对财富和生命的看法,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众的忠诚。他认为追求财富而忽视民生,只会导致自己的灭亡。
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
鬬子文的后代因他的品德而受到尊重,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贤能的传承和尊重。
是不先恤民而后己之富乎?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政治家应以民为本的原则,即先关心民众的生活,再考虑自己的财富。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
子常作为鬬子文的后代,却没有继承其先祖的品德,这反映了家族传承的断层。
民之羸馁,日已甚矣。
这句话描绘了民众生活的困苦,反映了子常执政不善带来的后果。
四境盈垒,道殣相望,盗贼司目,民无所放。
这里描绘了社会动荡的景象,民众生活在恐惧和绝望之中。
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子常的聚敛行为加剧了民众的苦难,导致民众对他的怨恨加深。
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聚敛财富的危害,认为这是导致国家灭亡的直接原因。
夫民心之愠也,若防大川焉,溃而所犯必大矣。
将民众的怨气比作洪水,一旦溃堤,后果不堪设想。
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
子常与成王、灵王的对比,突出了他政治才能的不足。
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灵王不顾民众疾苦,导致国家陷入混乱。
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这句话批评了子常的政治无能,认为他无法应对国家面临的危机。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子常的失败和国家的动荡,反映了聚敛财富和政治腐败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