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子囊议恭王之谥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子囊议恭王之谥-原文

恭王有疾,召大夫曰:‘不穀不德,失先君之业,覆楚国之师,不穀之罪也。若得保其首领以殁,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大夫许诺。

王卒,及葬,子囊议谥。

大夫曰:‘王有命矣。’

子囊曰:‘不可。夫事君者,先其善不从其过。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征南海,训及诸夏,其宠大矣。有是宠也,而知其过,可不谓‘恭’乎?若先君善,则请为‘恭。’

大夫从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子囊议恭王之谥-译文

恭王生病了,他召集大夫们说:‘我没有德行,失去了先王的基业,又使楚国的军队遭受了失败,这都是我的罪过。如果我能保全性命直到去世,那么请按照我过去对先王的做法,给我一个‘灵’或者‘厉’的谥号。’大夫们答应了。

王去世后,到了下葬的时候,子囊负责讨论谥号。大夫们说:‘王已经有过指示了。’子囊说:‘不可以这样做。侍奉君主的人,应该先记其善行而不追随其过错。楚国曾经辉煌,而君主您治理它,安抚了南海,教化了中原各国,您的恩宠非常之大。有了这样的恩宠,却知道自己的过错,难道不能称之为‘恭’吗?如果先王有善行,那么就请按照‘恭’的谥号来命名。’大夫们同意了他的观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子囊议恭王之谥-注解

恭王:指古代的一个诸侯王,恭王在此文中可能是指楚国的国君,‘恭’字用作其谥号,表示其为人谦恭有礼。

疾:疾病,这里指恭王生病。

不穀:古时君王自称的谦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或‘朕’,表示谦虚。

先君:已故的君主,这里指恭王的父亲。

业:事业,这里指国家或家族的基业。

覆楚国之师:指恭王在军事上的失败,导致楚国的军队被击败。

首领:指人的头颅,这里比喻君主的生命。

春秋:指春秋时期,这里指按照春秋时期的礼制来决定谥号。

灵:古代谥号,用于对有德行但未达到完美的人。

厉:古代谥号,用于对有功绩但有过失的人。

大夫:古代的官职,指高级官员。

许诺:答应或同意。

卒:去世,死亡。

子囊:古代楚国的官员,这里指他参与了谥号的讨论。

谥:古代对已故君主或贵族给予的尊称,用以表彰其生前的品德或功绩。

其宠大矣:他的恩宠非常之大,‘宠’指君王的恩宠或信任。

诸夏:指中原地区,这里泛指中原的诸侯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子囊议恭王之谥-评注

恭王有疾,召大夫曰:‘不穀不德,失先君之业,覆楚国之师,不穀之罪也。’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恭王的内心痛苦与自责。‘不穀’是古代王侯自称的一种谦词,表示自己不才。恭王在此自称‘不穀’,体现了他谦逊的态度和对自身责任的深刻认识。‘失先君之业’、‘覆楚国之师’两句,更是直接点出了恭王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失误,显示了他对自己失职的深刻反省。

‘若得保其首领以殁,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恭王在表达自己悔恨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身后事的要求。‘保其首领以殁’意指希望能够保全自己的生命,‘春秋所以从先君者’则是指遵循先祖的遗训。‘灵’和‘厉’是古代对已故君王的谥号,‘灵’通常用于有德之君,‘厉’则带有贬义,表示严酷或暴虐。恭王提出这两个谥号,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后人的期望,希望后人能够客观评价自己的功过。

‘大夫许诺。’

此句简洁地说明了大夫对恭王要求的回应。‘许诺’表明大夫接受了恭王的请求,愿意按照他的意愿行事。

‘王卒,及葬,子囊议谥。’

恭王去世后,子囊开始商议谥号。‘谥’是古代对已故君王、贵族等死后给予的尊称,通常根据其生平事迹和德行来定。子囊作为商议谥号的重要人物,他的意见具有决定性。

‘大夫曰:‘王有命矣。’’

大夫在此引用了恭王生前的命令,表明他们愿意遵循恭王的意愿来决定谥号。

‘子囊曰:‘不可。’’

子囊对大夫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恭王的谥号不能仅仅根据他的命令来决定。

‘夫事君者,先其善不从其过。’

子囊在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评价一个君主应该先看其优点,而不是过分强调其过错。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以德报德”的原则,强调了对君王的宽容和理解。

‘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征南海,训及诸夏,其宠大矣。’

子囊进一步阐述了恭王的功绩,指出恭王统治下的楚国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对周边国家也有重要的影响力。这些描述体现了恭王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成就,为评价其谥号提供了依据。

‘有是宠也,而知其过,可不谓‘恭’乎?若先君善,则请为‘恭’。’

子囊通过对恭王功过的综合评价,认为恭王虽然有错,但他的功绩更为突出,因此应该给予一个积极的谥号。‘恭’字既体现了恭王对先君的尊敬,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大夫最终同意了子囊的观点,恭王的谥号确定为‘恭’,这也体现了古人对君王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子囊议恭王之谥》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74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