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伍举论台美而楚殆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伍举论台美而楚殆-原文

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夫!’

对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不闻其以观大、视侈、淫色以为明,而以察清浊为聪。’

‘先君庄王为匏居之台,高不过望国氛,大不过容宴豆,木不妨守备,用不烦官府,民不废时务,官不易朝常。问谁宴焉,则宋公、郑伯;问谁相礼,则华元、驷騑;问谁赞事,则陈侯、蔡侯、许男、顿子,其大夫侍之。先君以是除乱克敌,而无恶于诸侯。今君为此台也,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留之,数年乃成。愿得诸侯与始升焉,诸侯皆距无有至者。而后使太宰启疆请于鲁侯,惧之以蜀之役,而仅得以来。使富都那竖赞焉,而使长鬣之士相焉,臣不知其美也。’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且夫私欲弘侈,则德义鲜少;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而远者距违。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而以伯子男为师旅。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于远近,而小大安之也。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望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安用目观?’

‘故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故榭度于大卒之居,台度于临观之高。其所不夺穑地,其为不匮财用,其事不烦官业,其日不废时务,瘠硗之地,于是乎为之;城守之木,于是乎用之;官僚之暇,于是乎临之;四时之隙,于是乎成之。故《周诗》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夫为台榭,将以教民利也,不知其以匮之也。若君谓此台美而为之正,楚其殆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伍举论台美而楚殆-译文

灵王在章华之台上,和伍举一起上去,说:‘这台真美啊!’伍举回答说:‘我听说国君认为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是美,听取德行是聪明,远见是明智。没听说过把土木建筑的高大、雕刻的华丽当作美,把金石、匏竹的巨大、喧嚣当作乐;也没听说过把观赏宏大、奢侈、淫乱当作明智,把分辨清浊当作聪明。

先王庄王建造的匏居之台,高度不超过能看到国家气息的地方,大小不超过容纳宴席的豆子,木材不妨碍守备,使用不劳烦官府,百姓不耽误农时,官员不改变日常事务。问谁在那里宴请,是宋公、郑伯;问谁主持礼仪,是华元、驷騑;问谁协助事务,是陈侯、蔡侯、许男、顿子,他们的大夫都陪同。先王因此而消除混乱,战胜敌人,而没有对诸侯产生恶感。现在您建造这个台,百姓疲惫,财力耗尽,年成不好,官员忙碌,全国都关注它,花费了几年才建成。希望得到诸侯的参与,诸侯都拒绝,没有一个人来。然后让太宰启疆向鲁侯请求,用蜀之战的事吓唬他,才勉强来了。让富都那竖在那里赞颂,让长鬣之士主持,我不知道这有什么美。

美,是指上下、内外、大小、远近都没有害处,所以叫做美。如果只从眼睛看到的认为美,缩减了财力就会变得匮乏,这是聚敛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使百姓贫困,为什么要追求这种美呢?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是和百姓一起生活;如果百姓贫困,国君怎么能够肥沃?再说,如果私欲过分膨胀,德行和道义就会减少;德行和道义不实行,近处的人会骚动不安,远处的人会抗拒违背。天子的尊贵,是因为他让公侯担任官正,让伯子男担任师旅。他之所以有美名,是因为他在远近施行德行,使大小都得到安宁。如果敛取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让百姓渴望他们的安乐,却对远方的事物产生兴趣,那么这种恶行是非常严重的,为什么要追求眼睛看到的呢?

所以先王建造台榭,台榭不超过讨论军事的地方,台不超过观望气象的地方。它们不占用耕种的土地,不耗费财力,不劳烦官府事务,不耽误农时,在贫瘠的土地上建造,使用城守的木材,在官员闲暇时建造,在四季的空隙中完成。所以《周诗》说:‘开始建造灵台,经过规划和经营。百姓都来帮忙,不久就完成了。开始建造时不急于求成,百姓就像儿子一样自愿前来。国王在灵囿,雌鹿在那里休息。’建造台榭,是为了教育百姓利益,不知道却造成了资源的匮乏。如果国君认为这个台美而建造它,楚国就危险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伍举论台美而楚殆-注解

灵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名熊虔,是楚庄王之子。

章华之台:楚国的一座著名台榭,位于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

伍举:楚灵王的宠臣,曾任左尹。

服宠:指国家的威望和人民的尊敬。

安民:使人民安居乐业。

听德:指听取德行高尚者的意见。

致远:指远见卓识。

土木:指建筑用的土和木料。

彤镂:指雕刻装饰。

金石匏竹:指金属、石、葫芦和竹子。

昌大:指宏大。

嚣庶:指喧嚣杂乱。

观大:指观赏宏大景象。

视侈:指观赏奢侈场面。

淫色:指过度追求色欲。

察清浊:指辨别是非善恶。

庄王:楚灵王的父亲,名熊侣,是春秋五霸之一。

匏居之台:庄王所建的一座台榭。

望国氛:指可以远望国境。

容宴豆:指可以容纳宴会的宾客。

守备:指军事防御。

官府:指政府机构。

时务:指农事和其他国家大事。

朝常:指朝廷的常规。

宋公:宋国的国君。

郑伯:郑国的国君。

华元:宋国的大夫。

驷騑:郑国的大夫。

陈侯:陈国的国君。

蔡侯:蔡国的国君。

许男:许国的国君。

顿子:顿国的国君。

太宰启疆:楚国的官员,负责国家财政。

鲁侯:鲁国的国君。

蜀之役:楚国与蜀国之间的战争。

富都那竖:楚国的大夫。

长鬣之士:指有长须的士人,常用来指代有德行的人。

美名:指美好的名声。

令德:指良好的德行。

穑地:指耕种的土地。

官业:指官府的事务。

灵囿:指灵王所建的园林。

麀鹿:指母鹿。

台榭:古代建筑,台指高台,榭指有柱子的敞屋。

军实:指军事装备。

氛祥:指祥瑞之气。

大卒:指大军。

周诗:指《诗经》中的周代诗歌。

灵台:周代的一座台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

庶民:指普通百姓。

子来:指自愿前来。

王:指周王。

楚其殆矣:楚国将要灭亡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伍举论台美而楚殆-评注

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夫!’对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

此段文字开篇便点明了灵王与伍举对台榭之美的不同看法。灵王将台榭之美视为土木之崇高、彤镂之华丽,而伍举则从国君的德行与民众的福祉出发,认为真正的美在于国君的德政与民众的安宁。这种对比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德治’与‘礼治’的冲突。

‘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不闻其以观大、视侈、淫色以为明,而以察清浊为聪。’

伍举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批评了灵王将台榭之美等同于物质享受的错误观念。他强调,真正的美应体现在德政、民众的安乐以及政治的清明,而非外在的奢华。

‘先君庄王为匏居之台,高不过望国氛,大不过容宴豆,木不妨守备,用不烦官府,民不废时务,官不易朝常。’

伍举通过对比先君庄王与灵王的台榭,揭示了庄王之台的实用性与简约之美。庄王之台虽不奢华,却体现了治国理政的智慧,既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又兼顾了民众的生计。

‘今君为此台也,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留之,数年乃成。’

伍举指责灵王修建章华之台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民众疲惫,财力枯竭,粮食减产,官员忙碌,国家陷入困境。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伍举提出了“美”的定义,即美应使国家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这种观点强调了美与和谐、稳定的关系。

‘若敛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望其安乐,而有远心,其为恶也甚矣,安用目观?’

伍举进一步批评了灵王修建章华之台的目的,认为这是敛取民利以满足私欲的行为,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故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

伍举引用了《周诗》中的诗句,阐述了先王修建台榭的目的,即用于讲习军务和观察气象,而非用于享乐。

‘夫为台榭,将以教民利也,不知其以匮之也。’

伍举指出,修建台榭的初衷是为了教化民众,而非导致国家的衰败。

‘若君谓此台美而为之正,楚其殆矣!’

伍举以强烈的语气警告灵王,若继续坚持修建章华之台,楚国将面临灭亡的命运。这体现了伍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楚语-伍举论台美而楚殆》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74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