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齐姜劝重耳勿怀安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齐姜劝重耳勿怀安-原文

齐侯妻之,甚善焉。

有马二十乘,将死于齐而已矣。

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

桓公卒,孝公即位。

诸侯叛齐。

子犯知齐之不可以动,而知文公之安齐而有终焉之志也,欲行,而患之,与从者谋于桑下。

蚕妾在焉,莫知其在也。

妾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言于公子曰:‘从者将以子行,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子必从之,不可以贰,贰无成命。《诗》云:‘上帝临女,无贰尔心。’先王其知之矣,贰将可乎?子去晋难而极于此。自子之行,晋无宁岁,民无成君。天未丧晋,无异公子,有晋国者,非子而谁?子其勉之!上帝临子,贰必有咎。’

公子曰:‘吾不动矣,必死于此。’

姜曰:‘不然。《周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夙夜征行,不遑启处,犹惧无及。况其顺身纵欲怀安,将何及矣!人不求及,其能及乎?日月不处,人谁获安?西方之书有之曰:‘怀与安,实疚大事。’《郑诗》云:‘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昔管敬仲育言,小妾闻之,曰:‘畏威知疾,民之上也。从怀如流,民之下也。见怀思威,民之中也。畏威如疾,乃能威民。威在民上,弗畏有刑。从怀如流,去威远矣,故谓之下。其在辟也,吾从中也。《郑诗》之言,吾其从之。’此大夫管仲之所以纪纲齐国,裨辅先君而成霸者也。子而弃之,不亦难乎?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从者之谋忠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君国可以济百姓,而释之者,非人也。败不可处,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子必速行。吾闻晋之始封也,岁在大火,阏伯之星也,实纪商人。商之飨国三十一王。瞽史之纪曰:‘唐叔之世,将如商数。’今未半也。乱不长世,公子唯子,子必有晋。若何怀安?’

公子弗听。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

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 其知厌乎!’

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

遂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齐姜劝重耳勿怀安-译文

齐侯娶了她,对她非常好。他有二十乘马,准备在齐国死去。他说:‘人生在世,只要能过得安乐,谁知道其他呢?’

桓公去世后,孝公即位。诸侯开始背叛齐国。子犯知道不能轻易动齐,但他知道文公想要安定齐国并最终实现目标,他想要出发,但又担心,于是和随从在桑树下商议。有个养蚕的婢女在场,但没有人注意到她。婢女告诉了姜氏,姜氏杀了她,然后对公子说:‘随从们想要带你走,我已经除掉了知道这件事的人。你必须跟他们走,不能有二心,有二心就没有成功的命。《诗经》说:“上帝在看着你,不要让你的心有二。”先王肯定知道这一点,有二心难道可以吗?你离开晋国遇到困难,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自从你出发以来,晋国没有安宁过,百姓没有稳定的君主。天还没有抛弃晋国,没有你,晋国还能有谁?你一定要努力!上帝在看着你,有二心必然会受到惩罚。’

公子说:‘我不会再动了,我必死在这里。’姜氏说:‘不是这样的。《周诗》说:“众多出征的士兵,时刻都担心赶不上。”日夜征行,没有闲暇休息,还担心赶不上。何况那些顺从自己的欲望,追求安逸的人,他们能赶得上什么呢?人如果不追求赶得上,怎么可能赶得上呢?日月不停留,人谁能获得安宁?西方的书籍上有这样的话:‘怀有安逸,实际上是耽误大事。’《郑诗》说:‘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以前管敬仲教导我说,小妾听到了,说:‘敬畏威严知道疾病,是百姓中的上等。顺从安逸像流水一样,是百姓中的下等。看到安逸想起威严,是百姓中的中等。敬畏威严像疾病一样,才能威服百姓。威严在百姓之上,不敬畏就会有刑罚。顺从安逸,离威严就远了,所以被称为下等。在逃避威严的时候,我属于中等。《郑诗》的话,我应该遵循。’这就是大夫管仲之所以能够整顿齐国,辅助先君成就霸业的原因。你如果放弃了这些,难道不是很难吗?齐国的政治已经败坏,晋国的无道已经很久了,随从们的计谋是忠诚的,时机已经到了,公子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治理国家可以救百姓,放弃这个机会的人不是人。失败的地方不能待,时机不能错过,忠诚不能放弃,安逸不能追求,你必须赶快行动。我听说晋国最初封地的时候,岁星在大火星的位置,实际上是为商人记事。商朝享国三十一代君王。盲史记载说:‘唐叔的时代,将会像商朝一样。’现在还没有过半。乱世不会长久,公子只有你,你一定会有晋国。为什么要追求安逸呢?”公子不听。

姜氏和子犯商议,把公子灌醉后带他出发。公子醒来后,用戈追赶子犯,说:‘如果没有什么结果,我就吃舅舅的肉,难道不会觉得恶心吗!’子犯逃跑,并且回答说:‘如果没有什么结果,我也不知道会死在哪里,谁能和豺狼争食呢?如果能够成功,公子你也是晋国的吉祥之人,所以我愿意吃。偃的肉腥臭,有什么用呢?’于是他们继续前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齐姜劝重耳勿怀安-注解

齐侯:齐国的国君,即齐国的君主。

妻之:以妻子之礼对待,这里指齐侯以妻子之礼对待某人。

善:好,优秀。

马二十乘:二十乘马,古代一乘为一车四马,这里指二十辆马车。

将死于齐而已矣:将在齐国死去就结束了。

民生安乐:人民生活安乐。

谁知其他:谁知道其他的事情?

桓公:齐国的君主,名桓公。

孝公:齐国的君主,名孝公。

诸侯叛齐:各个诸侯国背叛齐国。

子犯:晋国的大夫,名赵衰,字子犯。

文公:晋国的君主,名重耳,字文公。

欲行:想要出行。

患之:担心这件事。

从者:随从的人。

桑下:在桑树下。

蚕妾:养蚕的女仆。

姜氏:姜姓的女子,这里指齐桓公的夫人。

公子:指晋文公,即重耳。

贰:不专一,有二心。

成命:确定的命令。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意为上帝在上,不要有二心。

先王:古代的君主。

去晋难而极于此:离开晋国,困难到了极点。

晋无宁岁:晋国没有安宁的年份。

成君:稳定的君主。

天未丧晋,无异公子,有晋国者,非子而谁?:天意没有灭亡晋国,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选了,拥有晋国的人,难道不是你吗?

勉之:努力吧。

上帝临子,贰必有咎:上帝在上,有二心必有灾祸。

莘莘征夫,每怀靡及: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意为众多的征夫,常常担心赶不上。

怀安:怀念安宁。

西方之书:指古代西方的书籍。

怀与安,实疚大事:怀念和安宁,实际上是耽误大事。

郑诗:指《诗经》中的郑国诗歌。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出自《诗经·郑风·将仲子》,意为仲子可以怀念,别人的闲言碎语也令人畏惧。

管敬仲: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名臣。

纪纲齐国:整顿齐国的法纪。

裨辅先君:辅助先前的君主。

成霸:成为霸主。

时日及矣:时机已经到了。

公子几矣:公子已经老了。

君国可以济百姓:治理国家可以救济百姓。

释之者,非人也:放弃它的人,不是人。

败不可处:败坏的地方不能居住。

时不可失:时机不能错过。

忠不可弃:忠诚不能抛弃。

怀不可从:怀念不能跟随。

速行:赶快行动。

晋之始封也,岁在大火,阏伯之星也,实纪商人:晋国最初封地时,正值大火星出现,那是阏伯之星,实际上是记载商人的。

商之飨国三十一王:商朝享国三十一位君主。

瞽史之纪曰:盲史记载说。

唐叔之世,将如商数:唐叔的时代,将会像商朝一样长久。

乱不长世:混乱不会长久。

君国可以济百姓,而释之者,非人也:治理国家可以救济百姓,而放弃它的人,不是人。

败不可处,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子必速行:败坏的地方不能居住,时机不能错过,忠诚不能抛弃,怀念不能跟随,你必须赶快行动。

岁在大火:年星宿在大火星的位置。

阏伯之星:指商星,即大火星。

实纪商人:实际上记载了商人。

公子唯子,子必有晋:公子只有你,你一定会得到晋国。

若何怀安:为什么要怀念安宁?

醉而载之以行:喝醉了就用车载着他走。

以戈逐子犯:用戈追打子犯。

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厌乎!:如果没有什么成就,我就吃你舅舅的肉,你难道会感到满足吗!

舅犯走,且对曰:子犯逃跑,并且回答说。

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如果没有什么成就,我不知道死在哪里,谁愿意和豺狼争食?

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如果能够成功,公子你也是晋国的美好,所以我愿意吃。偃的肉腥臭,有什么用呢?

遂行:于是继续前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齐姜劝重耳勿怀安-评注

齐侯妻之,甚善焉。有马二十乘,将死于齐而已矣。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

此句描绘了齐侯的妻子对待丈夫的深情厚意,以及她对生活的满足态度。‘齐侯妻之’中的‘妻’字,既表达了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暗示了妻子对丈夫的依赖。‘甚善焉’则是对这种关系的肯定。‘有马二十乘’和‘将死于齐而已矣’两句,则是对齐侯财富的描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财富的崇拜。‘民生安乐,谁知其他?’这句话,则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心态的反思,认为人们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桓公卒,孝公即位。诸侯叛齐。子犯知齐之不可以动,而知文公之安齐而有终焉之志也,欲行,而患之,与从者谋于桑下。

这段文字讲述了桓公去世后,孝公即位,但诸侯却背叛了齐国。子犯(晋国大夫)认识到齐国已经无法动摇,同时也知道文公(齐国的君主)有意安定齐国,因此他想要离开,但又感到犹豫。他与随从在桑树下商议,这一细节描绘了子犯内心的矛盾和决策的艰难。

蚕妾在焉,莫知其在也。妾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言于公子曰:‘从者将以子行,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子必从之,不可以贰,贰无成命。《诗》云:‘上帝临女,无贰尔心。’先王其知之矣,贰将可乎?子去晋难而极于此。自子之行,晋无宁岁,民无成君。天未丧晋,无异公子,有晋国者,非子而谁?子其勉之!上帝临子,贰必有咎。’

此段文字中,蚕妾的介入和姜氏的果断行动,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忠诚和忠诚的维护。姜氏杀掉蚕妾,是为了保护公子,防止其行动泄露。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公子忠诚的期望和对背叛的警告。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对古代文化的尊重。

公子曰:‘吾不动矣,必死于此。’姜曰:‘不然。《周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夙夜征行,不遑启处,犹惧无及。况其顺身纵欲怀安,将何及矣!人不求及,其能及乎?日月不处,人谁获安?西方之书有之曰:‘怀与安,实疚大事。’《郑诗》云:‘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昔管敬仲育言,小妾闻之,曰:‘畏威知疾,民之上也。从怀如流,民之下也。见怀思威,民之中也。畏威如疾,乃能威民。威在民上,弗畏有刑。从怀如流,去威远矣,故谓之下。其在辟也,吾从中也。《郑诗》之言,吾其从之。’此大夫管仲之所以纪纲齐国,裨辅先君而成霸者也。子而弃之,不亦难乎?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从者之谋忠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君国可以济百姓,而释之者,非人也。败不可处,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子必速行。

这段对话体现了姜氏对公子的教诲和劝导。她引用《周诗》和《郑诗》中的诗句,强调了忠诚、威严和时机的重要性。姜氏通过这些诗句,告诉公子忠诚和威严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同时也提醒他要抓住时机,不能因为安逸而放弃责任。这段对话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关于政治、道德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吾闻晋之始封也,岁在大火,阏伯之星也,实纪商人。商之飨国三十一王。瞽史之纪曰:‘唐叔之世,将如商数。’今未半也。乱不长世,公子唯子,子必有晋。若何怀安?’公子弗听。

最后这段文字中,姜氏引用了关于晋国的历史记载,强调了晋国的历史和命运。她认为晋国有成为大国的潜力,而公子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人物。姜氏的言辞充满了对公子未来的期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但公子并未听从她的劝告。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关于命运和历史观的探讨,同时也展现了个人选择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冲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齐姜劝重耳勿怀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74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