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齐姜与子犯谋遣重耳-原文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
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
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
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
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
遂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齐姜与子犯谋遣重耳-译文
姜氏和子犯商量事情,喝醉了就用车载着子犯一起走。姜氏酒醒后,拿起戈追打子犯,说:‘如果你不能帮我解决问题,我就要吃你舅舅的肉,难道不会感到满足吗!’子犯逃跑时,还回嘴说:‘如果你不能解决问题,我也不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谁会跟豺狼抢食物吃呢?如果你能成功,公子不也是晋国的吉祥物吗?所以我愿意享受美食。偃的肉又腥又臭,有什么用呢?’于是,他们继续前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齐姜与子犯谋遣重耳-注解
姜:指姜氏,此处可能是指晋国的一位贵族或公子。
子犯:子犯是晋国大夫赵衰的字,此处指赵衰。
醉:醉酒,指喝醉了酒。
载之以行:载,这里指携带;行,指行走。整句意为带着醉意行走。
醒:酒醒,指从醉酒状态中清醒过来。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长矛,用于刺击。
若无所济:若,如果;所济,有所成就。整句意为如果没有什么成就的话。
舅氏:舅,指舅舅;氏,姓氏。舅氏即指舅舅这一家族。
食:吃。
其知餍乎:其,加强语气的副词;知,知道;餍,吃饱。整句意为难道不知道吃饱了吗?
走:逃跑。
余未知死所:余,我;未知,不知道;死所,死的地方。整句意为我不知道我会死在哪里。
谁能与豺狼争食?:豺狼,比喻凶猛的敌人;争食,争夺食物。整句意为谁会去和豺狼争夺食物呢?
若克有成:若,如果;克,能够;有成,有所成就。整句意为如果能够有所成就的话。
公子无亦晋之柔嘉:公子,指贵族子弟;无亦,不是也;晋之柔嘉,指晋国的美好。整句意为公子不也是晋国的美好之人吗?
是以甘食:以,因为;是,这;甘食,吃得香甜。整句意为因此吃得香甜。
偃之肉腥臊:偃,指子犯的名字;肉腥臊,指肉的腥臭味。整句意为子犯的肉腥臭。
将焉用之:将,哪里;焉,哪里;用之,用它。整句意为哪里会用它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齐姜与子犯谋遣重耳-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与他的舅舅子犯之间的一段故事。从专业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看,这段古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使得文辞生动形象。例如,‘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这句话中,‘食舅氏之肉’使用了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公子重耳对子犯的愤怒和决绝。
其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这段古文成功地塑造了公子重耳和子犯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公子重耳在醉酒后对子犯的追杀,表现了他性格中的冲动和暴躁;而子犯在逃亡过程中的回答,则展现了他机智、勇敢和忠诚的品质。
再次,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伦理道德。在古代中国,尊卑有序、忠诚孝顺是重要的道德规范。公子重耳对子犯的追杀,虽然表现出了他的冲动,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的重视。
此外,这段古文还体现了春秋时期战争频发的背景。‘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这句话中,‘克有成’指的是取得战争的胜利,‘柔嘉’则是指晋国的繁荣昌盛。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战争的渴望和对国家繁荣的向往。
最后,从结构布局的角度来看,这段古文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从公子重耳醉酒追杀子犯,到子犯机智应对,再到二人最终和解,整个故事层次分明,引人入胜。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在语言艺术、人物塑造、文化内涵和结构布局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春秋时期历史文献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