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元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元年-原文

【经】

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传】

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若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穀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缓,且子氏未薨,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踰月,外姻至。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

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

有蜚。不为灾,亦不书。

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大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

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也。

新作南门。不书,亦非公命也。

十二月,祭伯来,非王命也。

众父卒。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元年-译文

【经】

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三月,鲁公与邾国的仪父在蔑地结盟。

夏天五月,郑伯在鄢地击败了段。

秋天七月,周王派宰咺来送惠公和仲子的丧礼。

九月,与宋国人在宿地结盟。

冬天十二月,祭伯来访。公子益师去世。

【传】

惠公的正妃是孟子,孟子去世后,继室是声子,生了隐公。

宋武公生了仲子,仲子出生时手上有文字,写着“为鲁夫人”,所以仲子嫁到了鲁国。生了桓公后惠公去世,因此隐公即位并辅佐桓公。

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没有记载即位,是因为隐公是摄政。

三月,鲁公与邾国的仪父在蔑地结盟,邾国的克。因为没有得到周王的任命,所以不记载爵位。称他为仪父,是表示尊敬。鲁公摄政后想与邾国交好,所以在蔑地结盟。

夏天四月,费伯率领军队在郎地筑城。没有记载,因为不是鲁公的命令。

起初,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女子,名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吓到了武姜,所以取名为寤生,因此武姜不喜欢他。她喜欢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请求武公,武公不同意。

等到庄公即位后,武姜为共叔段请求封地。庄公说:“制地是险要之地,虢叔死在那里,其他地方都可以。”武姜请求京地,庄公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祭仲说:“都城超过百雉,对国家有害。先王的制度,大都城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都城不超过五分之一,小都城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地不合规定,不是制度。您将无法承受。”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我怎么能避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武姜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处理,不要让事情蔓延,蔓延了就难以处理了。蔓草尚且难以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暂且等着吧。”

不久,大叔命令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地区归附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君主,您打算怎么办?如果让大叔得逞,我就去侍奉他;如果不让,就请除掉他。不要让百姓心生二心。”庄公说:“不用,他会自取灭亡。”大叔又收服了这些地区作为自己的领地,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了,他的势力大了会得到更多支持。”庄公说:“不义之人不会得到亲近,势力大了反而会崩溃。”大叔聚集兵力,修缮武器,准备袭击郑国。武姜准备为他打开城门。庄公得知他们的计划,说:“可以了!”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攻打京地。京地的人背叛了大叔段,段逃到鄢地,庄公追击到鄢地。五月辛丑日,大叔逃到共地。史书记载:“郑伯在鄢地击败了段。”段不守弟道,所以不称他为弟;像是两个君主,所以称为“克”;称郑伯,是讥讽他没有教育好弟弟;说是郑国的意愿,不记载他出逃,是因为难以处理。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后来他后悔了。颍考叔是颍谷的封人,听说了这件事,向庄公进献礼物。庄公赐给他食物,他吃的时候把肉留下来。庄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小人有母亲,她尝过小人的食物,但没尝过君王的羹汤,请让我带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我却独独没有!”颍考叔说:“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庄公告诉了他原因,并表示自己后悔了。颍考叔说:“您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如果挖地到泉水,挖一条隧道相见,谁能说不行呢?”庄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庄公进入隧道时赋诗说:“大隧之中,其乐融融!”武姜出来时赋诗说:“大隧之外,其乐泄泄!”于是母子关系恢复如初。君子说:“颍考叔是真正的孝子,爱他的母亲,还影响了庄公。《诗经》说:‘孝子的孝心无穷无尽,永远赐福给同类。’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秋天七月,周王派宰咺来送惠公和仲子的丧礼。因为拖延了,而且子氏还未去世,所以记载名字。天子七个月后下葬,同轨的诸侯都来参加;诸侯五个月后下葬,同盟的诸侯来参加;大夫三个月后下葬,同僚来参加;士一个月后下葬,外戚来参加。送丧礼不能等到尸体,吊唁不能等到哀悼。提前准备丧事,是不合礼的。

八月,纪国攻打夷国。夷国没有报告,所以没有记载。

有蜚虫出现。没有造成灾害,所以也没有记载。

惠公晚年,在黄地击败了宋国军队。隐公即位后寻求和解。九月,与宋国人在宿地结盟,开始通好。

冬天十月庚申日,改葬惠公。隐公没有参加葬礼,所以没有记载。惠公去世时有宋国军队入侵,太子年幼,葬礼有缺憾,所以改葬。卫侯来参加葬礼。没有见到隐公,所以也没有记载。

郑国共叔段叛乱,公孙滑逃到卫国。卫国人为此攻打郑国,占领了廪延。郑国人联合周王和虢国的军队攻打卫国的南部边境。向邾国请求援军。邾子私下联系公子豫。豫请求前往,隐公不同意,但他还是去了,与邾国和郑国在翼地结盟。没有记载,因为不是隐公的命令。

新建了南门。没有记载,因为也不是隐公的命令。

十二月,祭伯来访,不是周王的命令。

众父去世。隐公没有参加小敛,所以没有记载日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元年-注解

元年春,王正月:指鲁隐公元年的春天,周历的正月。

邾仪父:邾国的君主,名克,字仪父。

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在鄢地击败了其弟共叔段。

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周天子派遣宰咺来赠送惠公和仲子的丧礼。

祭伯:祭国的君主。

惠公元妃孟子:惠公的正妻孟子。

声子:惠公的继室,隐公的母亲。

宋武公生仲子:宋武公的女儿仲子。

为鲁夫人:仲子出生时手上有‘为鲁夫人’的字样,预示她将成为鲁国的夫人。

隐公立而奉之:隐公即位后尊奉仲子。

费伯帅师城郎:费伯率领军队修筑郎城。

郑武公娶于申: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女子武姜。

庄公寤生:庄公出生时难产,使武姜受惊。

共叔段:庄公的弟弟,名段。

京城大叔:共叔段被封在京城,被称为京城大叔。

祭仲:郑国的大夫。

颍考叔:颍谷的封人,以孝闻名。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庄公和母亲在大隧中相见,感到非常快乐。

纪人伐夷:纪国攻打夷国。

有蜚:有蜚虫出现,但未造成灾害。

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惠公晚年,在黄地击败宋国军队。

及宋人盟于宿:与宋国在宿地结盟。

改葬惠公:重新安葬惠公。

郑共叔之乱:郑国共叔段的叛乱。

公孙滑出奔卫:公孙滑逃到卫国。

卫人为之伐郑:卫国人为公孙滑攻打郑国。

新作南门:新建南门。

祭伯来:祭国的君主来访。

众父卒:众父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元年-评注

《左传》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事件,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伦理道德和文化传统。本文所选的段落,主要涉及鲁隐公元年的历史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斗争。

首先,文中提到的‘郑伯克段于鄢’事件,是郑国内部权力斗争的典型例子。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内部嫡庶之争的普遍现象。共叔段因母亲的偏爱而得到封地,但最终因野心膨胀而被庄公击败。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庄公的政治智慧和果断,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嫡长子继承制的重视。

其次,文中提到的‘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事件,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礼仪关系。周天子派遣使者来赠送丧礼,体现了周王室对诸侯国的关怀和礼制上的尊重。这一细节也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制的重要性,礼制不仅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各国之间交往的规范。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颍考叔的孝行。颍考叔通过巧妙的方式,帮助庄公与母亲和解,体现了孝道在当时社会中的崇高地位。孝道不仅是家庭伦理的核心,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颍考叔的行为得到了君子的赞扬,并被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加以肯定,这进一步凸显了孝道在春秋时期的文化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政治斗争、礼制规范和伦理道德。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素材。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元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7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