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韩献子不从栾中行召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韩献子不从栾中行召-原文

栾武子、中行献子围公于匠丽氏,

乃召韩献子,

献子辞曰:

“弑君以求威,非吾所能为也。

威行为不仁,事废为不智,享一利亦得一恶,非所务也。

昔者吾蓄于赵氏,

赵孟姬之谗,

吾能违兵,

人有言曰:

“杀老牛莫之敢尸。”

而况君乎?

二三子不能事君,

安用厥也!”

中行偃欲伐之,

栾书曰:

“不可。

其身果而辞顺。

顺无不行,

果无不彻,

犯顺不祥,

伐果不克,

夫以果戾顺行,

民不犯也,

吾虽欲攻之,

其能乎!”

乃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韩献子不从栾中行召-译文

栾武子和中行献子把公围困在匠丽氏家,于是他们召来韩献子,韩献子推辞说:‘杀害君主来追求威望,这不是我能做的事情。追求威望的行为是不仁义的,事情失败了是不明智的,享受一时的利益却会得到一个恶名,这不是我追求的目标。以前我被赵氏收留,赵孟姬的诽谤,我能够避免战争,有人说过:‘杀老牛没有人敢来认尸。’何况是君主呢?你们这些人不能侍奉君主,还需要我做什么呢?’

中行偃想要攻打韩献子,栾书说:‘不可以。他性格刚强而且言辞顺理。言辞顺理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性格刚强的事情没有不彻底的,违背顺理是不吉祥的,攻打刚强的人不会成功。凭借他的刚强和顺理行事,民众是不会违抗的,我虽然想要攻打他,他能成功吗?’于是他们停止了攻打韩献子的计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韩献子不从栾中行召-注解

栾武子:栾武子,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夫,姓栾,名书,字武子,是晋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中行献子:中行献子,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夫,姓中行,名偃,字献子,是晋国的大夫。

围公于匠丽氏:围公于匠丽氏,指栾武子和中行献子将晋国国君围困在匠丽氏的家中。

韩献子:韩献子,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夫,姓韩,名虎,字献子,是晋国的大夫。

弑君:弑君,指杀害君主,这是古代中国法律所严厉禁止的行为。

威:威,指威势、权威。

行:行,指行为、行动。

不仁:不仁,指不仁慈、不道德。

事废:事废,指事情失败、废弃。

不智:不智,指不明智、愚蠢。

享一利:享一利,指获得一点利益。

一恶:一恶,指一个恶行。

非所务也:非所务也,指不是自己追求的目标。

蓄于赵氏:蓄于赵氏,指韩献子曾经被赵氏收养。

赵孟姬之谗:赵孟姬之谗,指赵孟姬的诬陷。

违兵:违兵,指避免使用武力。

杀老牛莫之敢尸:杀老牛莫之敢尸,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即使是杀老牛也不敢公开尸首,比喻不敢公开做某事。

二三子:二三子,指几个年轻人或一些人的意思。

事君:事君,指侍奉君主。

安用厥也:安用厥也,指有什么用呢。

中行偃:中行偃,即中行献子,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夫。

栾书:栾书,即栾武子,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夫。

果而辞顺:果而辞顺,指坚决而言辞顺畅。

顺无不行:顺无不行,指顺应情理就没有不成功的。

果无不彻:果无不彻,指坚决就没有不彻底的。

犯顺不祥:犯顺不祥,指违抗顺应之事是不吉利的。

伐果不克:伐果不克,指攻打坚决的人不会成功。

果戾顺行:果戾顺行,指坚决且顺应情理的行为。

民不犯也:民不犯也,指民众不会违抗。

攻之:攻之,指攻打他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韩献子不从栾中行召-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晋国栾武子、中行献子围攻晋公于匠丽氏的事件。其中,韩献子的辞辞体现了古代中国士人的道德观念和智慧。

首先,韩献子在面对围攻晋公的请求时,坚决拒绝,他明确表示‘弑君以求威,非吾所能为也’。这表明韩献子坚守道德底线,不赞同通过弑君来追求个人威望的行为。在古代中国,弑君被视为极大的罪行,韩献子的态度体现了对君臣伦理的尊重。

其次,韩献子提出了‘威行为不仁,事废为不智’的观点。他认为,追求威望的行为是不仁的,因为这种行为可能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而废弃职责也是不明智的,因为这样做会失去民心。这体现了韩献子对道德和智慧的深刻理解。

再者,韩献子提到了自己过去的经历,‘昔者吾蓄于赵氏,赵孟姬之谗,吾能违兵’。这里,他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正直。他曾在赵氏的势力范围内,面对赵孟姬的诬陷,他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参与违兵的行为。这表明韩献子是一个有原则、有担当的人。

最后,韩献子的辞辞中还有一句‘杀老牛莫之敢尸’。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通过‘老牛’比喻晋公,表达了韩献子对晋公的尊重和忠诚。在古代中国,老牛象征着德高望重的长者,韩献子以此比喻晋公,表达了自己对晋公的崇敬之情。

整个辞辞中,韩献子的语言表达流畅,逻辑严密,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士人的智慧。他的辞辞不仅表达了自己的道德立场,也体现了对君臣伦理的尊重和对国家稳定的关注。同时,他的辞辞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士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道德约束,这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韩献子不从栾中行召》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73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