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阳平教平公灭栾氏-原文
平公六年,箕遗及黄渊、嘉父作乱,不克而死。
公遂逐群贼,谓阳毕曰:‘自穆侯以至于今,乱兵不辍,民志不厌,祸败无已。离民且速寇,恐及吾身,若之何?’
阳毕对曰:‘本根犹树,枝叶益长,本根益茂,是以难已也。今若大其柯,去其枝叶,绝其本根,可以少闲。’
公曰:‘子实图之。’对曰:‘图在明训,明训在威权,威权在君。君抡贤人之后有常位于国者而立之,亦抡逞志亏君以乱国者之后而去之,是遂威而远权。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若从,则民心皆可畜。畜其心而知其欲恶,人孰偷生?若不偷生,则莫思乱矣。且夫栾氏之诬晋国久也,栾书实覆宗,弑厉公以厚其家,若灭栾氏,则民威矣,今吾若起瑕、原、韩、魏之后而赏立之,则民怀矣。威与怀各当其所,则国安矣,君治而国安,欲作乱者谁与?’
君曰:‘栾书立吾先君,栾盈不获罪,如何?’
阳毕曰:‘夫正国者,不可以暱于权,行权不可以隐于私。暱于权,则民不导;行权隐于私,则政不行。政不行,何以导民?民之不导,亦无君也,则其为暱与隐也,复害矣,且勤身。君其图之。若爱栾盈,则明逐群贼,而以国伦数而遣之,厚箴戒图以待之。彼若求逞志而报于君,罪孰大焉,灭之犹少。彼若不敢而远逃,乃厚其外交而勉之,以报其德,不亦可乎?’
公许诺,尽逐群贼而使祁午及阳毕适曲沃逐栾盈,栾盈出奔楚。
遂令于国人曰:‘自文公以来有力于先君而子孙不立者,将授立之,得之者赏。’
居三年,栾盈昼入,为贼于绛。
范宣子以公入于襄公之宫,栾盈不克,出奔曲沃,遂刺栾盈,灭栾氏。
是以没平公之身无内乱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阳平教平公灭栾氏-译文
平公六年,箕遗、黄渊、嘉父发动叛乱,未能成功就被处死了。平公于是驱逐了一群叛贼,他对阳毕说:‘从穆侯以来,叛乱的军队从未停止,民心不安,灾祸不断。百姓离心离德,恐怕会波及到我,怎么办呢?’阳毕回答说:‘就像树木一样,树根是树的根基,枝叶越长越茂盛,树根越深越茂盛,所以很难彻底根除。现在如果我们扩大树冠,去除枝叶,切断树根,就可以稍微缓解一下。’
平公说:‘你好好考虑一下。’阳毕回答:‘计划在于明确的教育,明确的教育在于权威,权威在于君主。君主应该选拔有贤德的人,让他们在国家中担任常职,同时也要选拔那些违背君主意志、扰乱国家的人,将他们驱逐出去,这样就能树立权威并远离权力。百姓会敬畏权威,怀念君主的恩德,没有人会不服从。如果百姓都服从,那么民心就可以安抚。安抚了民心,了解了他们的欲望和厌恶,谁还会贪图苟且偷生呢?如果没有人贪图苟且偷生,那么就不会有人想发动叛乱了。而且,栾氏对晋国的诬陷已经很久了,栾书实际上颠覆了家族,杀害了厉公来加强自己的家族地位,如果消灭栾氏,那么百姓就会敬畏。现在如果我们启用瑕、原、韩、魏这些家族的后代,并给予他们奖赏和封立,那么百姓就会怀念。威严和怀念各得其所,国家就会安定,君主治理得好,国家就会安宁,想要发动叛乱的人还会是谁呢?’
平公说:‘栾书曾经立我的先君,栾盈并没有罪过,怎么办呢?’阳毕说:‘治理国家的人,不能亲近权力,行使权力不能隐藏在私利之中。亲近权力,百姓就会失去指引;行使权力隐藏在私利之中,政策就无法执行。政策无法执行,如何引导百姓?百姓失去了指引,也就没有了君主,那么那些亲近权力和隐藏私利的行为,就会再次带来危害,还会耗费精力。君主还是好好考虑一下吧。如果爱栾盈,那么就明确驱逐所有的叛贼,按照国家的礼仪和规矩将他驱逐,用深厚的教诲和计划来等待他。如果他寻求报复,那么他的罪行有多大,消灭他也是少的。如果他不敢而选择逃亡,那么就加强他的外交关系,鼓励他,以此来报答他的恩德,不是也很好吗?’
平公答应了,驱逐了所有的叛贼,派祁午和阳毕前往曲沃驱逐栾盈,栾盈逃往楚国。随后在国人面前宣布:‘自从文公以来,对先君有功但子孙未能立为国君的人,将给予封立,得到的人有赏。’过了三年,栾盈白天进入绛城,发动了叛乱。范宣子将平公接入襄公的宫殿,栾盈未能成功,逃回曲沃,最终被刺杀,栾氏被灭。因此,平公在位期间没有发生内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阳平教平公灭栾氏-注解
平公六年:平公,指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即晋平公。’平公六年’指的是晋平公在位的第六个年份。
箕遗:箕遗,人名,此处指参与作乱的人物。
黄渊:黄渊,人名,此处指参与作乱的人物。
嘉父:嘉父,人名,此处指参与作乱的人物。
作乱:指发动叛乱或反抗。
不克而死:指未能成功发动叛乱而失败,最终死亡。
公遂逐群贼:公,指晋平公;逐,追捕;群贼,指参与作乱的一群人。
阳毕:阳毕,人名,晋平公的谋士。
穆侯:穆侯,指晋国的先君,即晋穆侯。
乱兵不辍:乱兵,指叛乱的军队;不辍,不停息。
民志不厌:民志,指民众的意志;不厌,不满。
祸败无已:祸败,指灾祸和失败;无已,没有尽头。
离民且速寇:离民,使民众离散;速寇,迅速成为敌寇。
若之何:若,如何;之何,怎么办。
本根犹树:本根,树的根部;犹,如同。
柯:柯,树枝。
去其枝叶:去,去除;枝叶,树枝和叶子。
绝其本根:绝,断绝;本根,树的根部。
可以少闲:可以,能够;少闲,稍微安宁。
抡贤人之后有常位于国者而立之:抡,选拔;贤人,有才能的人;常位,固定的官职;立之,让他们担任官职。
逞志亏君以乱国者之后而去之:逞志,放纵自己的志向;亏君,损害君主;去之,罢免他们。
遂威而远权:遂威,树立威信;远权,远离权力。
莫能勿从:莫,没有人;勿从,不愿意服从。
畜其心:畜,养;心,指民心。
欲恶:欲,欲望;恶,厌恶。
偷生:偷生,苟且偷生。
栾氏:栾氏,晋国的一个贵族姓氏。
宗:宗,家族。
覆宗:覆灭家族。
弑厉公:弑,杀害;厉公,晋国的君主,即晋厉公。
厚其家:使自己的家族更加强大。
瑕、原、韩、魏之后:瑕、原、韩、魏,晋国的四个姓氏;之后,指这些姓氏的后代。
赏立之:赏赐并立他们为官。
国伦数:国伦,国家的法度;数,规定。
厚箴戒图以待之:厚,丰厚;箴,规劝;戒,告诫;图,计划;待之,等待他们。
求逞志而报于君:求逞志,追求实现自己的志向;报于君,向君主报复。
罪孰大焉:罪,罪行;孰,谁;大焉,如此之大。
厚其外交而勉之:厚,丰厚;外交,外交关系;勉之,鼓励他们。
报其德:报答他们的恩德。
得之者赏:得之者,得到的人;赏,奖赏。
文公:文公,指晋国的先君,即晋文公。
范宣子:范宣子,晋国的一位大臣。
襄公之宫:襄公,晋国的君主,即晋襄公;宫,宫殿。
为贼于绛:为贼,成为叛贼;绛,晋国的都城。
曲沃:曲沃,晋国的一个地名。
没平公之身无内乱也:没,结束;平公之身,晋平公的一生;无内乱也,没有发生内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阳平教平公灭栾氏-评注
平公六年,箕遗及黄渊、嘉父作乱,不克而死。
此句开篇点明事件背景,箕遗、黄渊、嘉父三人作乱,但未能成功,最终被平公击败而死。此句简洁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政权的稳固。
公遂逐群贼,谓阳毕曰:‘自穆侯以至于今,乱兵不辍,民志不厌,祸败无已。离民且速寇,恐及吾身,若之何?’
平公在平定叛乱后,意识到乱兵不断,民不聊生,忧虑自身安危,向阳毕请教应对之策。此句反映了平公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阳毕对曰:‘本根犹树,枝叶益长,本根益茂,是以难已也。今若大其柯,去其枝叶,绝其本根,可以少闲。’
阳毕以树木为喻,指出国家乱象的根源在于根基不稳,建议平公铲除乱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句体现了阳毕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
公曰:‘子实图之。’对曰:‘图在明训,明训在威权,威权在君。君抡贤人之后有常位于国者而立之,亦抡逞志亏君以乱国者之后而去之,是遂威而远权。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若从,则民心皆可畜。畜其心而知其欲恶,人孰偷生?若不偷生,则莫思乱矣。’
阳毕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国家的威权在于君主,君主应选拔贤能之人,去除乱国之徒,以此稳定民心。此段论述体现了阳毕的治国理念,强调君主权威和民心的重要性。
且夫栾氏之诬晋国久也,栾书实覆宗,弑厉公以厚其家,若灭栾氏,则民威矣,今吾若起瑕、原、韩、魏之后而赏立之,则民怀矣。
阳毕以栾氏为例,指出其家族长期为乱之源,建议平公灭掉栾氏,以树立国家权威;同时,提出赏立瑕、原、韩、魏等家族,以安抚民心。此段论述体现了阳毕的政治谋略和对国家稳定的重视。
威与怀各当其所,则国安矣,君治而国安,欲作乱者谁与?
阳毕总结自己的观点,认为国家稳定的关键在于威权和民心,君主应善于运用威权和民心,以维护国家安定。此句体现了阳毕的政治理念,强调君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君曰:‘栾书立吾先君,栾盈不获罪,如何?’阳毕曰:‘夫正国者,不可以暱于权,行权不可以隐于私。暱于权,则民不导;行权隐于私,则政不行。政不行,何以导民?民之不导,亦无君也,则其为暱与隐也,复害矣,且勤身。君其图之。’
平公对阳毕的建议表示疑问,阳毕以正国之道回应,强调君主应远离权力之争,以公正之心治理国家。此段论述体现了阳毕的政治观念,强调君主应具备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治国理念。
若爱栾盈,则明逐群贼,而以国伦数而遣之,厚箴戒图以待之。彼若求逞志而报于君,罪孰大焉,灭之犹少。彼若不敢而远逃,乃厚其外交而勉之,以报其德,不亦可乎?
阳毕针对平公对栾盈的疑问,提出具体的处理方案,即明辨是非,对乱贼予以严惩,同时给予栾盈机会,以报答其忠诚。此段论述体现了阳毕的政治谋略和对国家稳定的重视。
公许诺,尽逐群贼而使祁午及阳毕适曲沃逐栾盈,栾盈出奔楚。
平公接受阳毕的建议,驱逐乱贼,追捕栾盈,使其逃亡至楚国。此句反映了平公果断的决策和阳毕政治建议的成效。
遂令于国人曰:‘自文公以来有力于先君而子孙不立者,将授立之,得之者赏。’居三年,栾盈昼入,为贼于绛。
平公发布命令,奖励有功于先君的子孙,以稳定民心。然而,栾盈在三年后仍然作乱,表明国家治理仍需不断努力。
范宣子以公入于襄公之宫,栾盈不克,出奔曲沃,遂刺栾盈,灭栾氏。
范宣子协助平公平定叛乱,刺杀栾盈,灭掉栾氏。此句体现了平公的果断决策和范宣子的忠诚。
是以没平公之身无内乱也。
平公在位期间,国家没有发生内乱,表明其治国策略取得了成功。此句总结了平公的治国成就,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