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阎没、叔宽谏魏献子无受贿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阎没、叔宽谏魏献子无受贿-原文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

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

二人朝,而不退。

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

召之,使佐食。

比已食,三叹。

既饱,献子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可以忘忧。’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

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

献子曰:‘善。’

乃辞梗阳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阎没、叔宽谏魏献子无受贿-译文

梗阳这个地方的人有案子要解决,担心自己会输,就想要给魏献子送礼物。魏献子本来打算答应他们。

阎没就对叔宽说:‘我们一起去劝谏吧!我们的君主以不收贿赂而闻名于诸侯,现在因为梗阳的贿赂而要给他带来灾祸,这是不可以的。’

两人一起上朝,但没有退下。

魏献子准备吃饭,问他在庭院里的人是谁,回答说:‘阎明、叔褒在这里。’于是叫他们过来,让他们帮忙吃饭。

吃完饭后,魏献子三声叹息。

吃饱后,魏献子问他们为什么叹息,他们异口同声回答说:‘我们都是小人,贪心。刚开始吃饭的时候,担心食物不够,所以叹息。吃到中间时,责怪自己,心想:难道君主的饭食还会不够吗?因此又叹息了一次。君主已经吃饱了,我们愿意用小人的肚子来体会君子的心情,觉得已经足够了,所以第三次叹息。’

魏献子说:‘好。’于是拒绝了梗阳人的贿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阎没、叔宽谏魏献子无受贿-注解

梗阳:梗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具体指现在的河南省沁阳市一带,这里可能是指某个诸侯国或地区。

狱:狱在这里指的是诉讼或案件,即人们之间的纠纷或法律问题。

纳赂:纳赂是指贿赂,即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给予他人财物。

魏献子:魏献子是春秋时期魏国的一位大臣,这里指的是他的名字。

阎没:阎没是魏献子的部下,这里指的是他的名字。

叔宽:叔宽是魏献子的另一位部下,这里指的是他的名字。

诸侯:诸侯是指古代中国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即各国的君主。

贿:贿即贿赂,指用财物买通他人以谋取私利。

殃:殃指损害、祸害,这里指因接受贿赂而给魏献子带来的不良后果。

朝:朝指朝廷,即君主或大臣处理政务的地方。

庭:庭在这里指庭院,也可能是朝廷中的庭院。

阎明:阎明是阎没的儿子,这里指的是他的名字。

叔褒:叔褒是叔宽的儿子,这里指的是他的名字。

佐食:佐食是指辅助进食,这里可能是指作为陪食的人。

比:比在这里是副词,表示等到、等到……的时候。

已食:已食表示已经吃过饭。

言:言在这里是名词,表示言论、话语。

唯食可以忘忧: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只有食物可以让人忘记忧愁。

小人也,贪:小人指自谦的称呼,这里可能是指自己地位低微的人。贪表示贪婪、贪心。

馈:馈指赠送、给予。

自咎:自咎是指自我责备、反省。

属餍:属餍是指吃饱、满足。

辞:辞在这里指辞退、拒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阎没、叔宽谏魏献子无受贿-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一幅古代中国官场上的道德伦理冲突与自我反省的场景。首先,梗阳人因狱事陷入困境,不得不向魏献子行贿,以图解脱。魏献子面临是否接受贿赂的道德抉择,阎没和叔宽的出现,为这段故事增添了道德的重量。

阎没对叔宽说:‘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这句话体现了阎没对魏献子品德的尊重和对国家道德风气的担忧。他提醒魏献子,若接受贿赂,将破坏其以不贿闻名的声誉,对国家道德风气造成负面影响。

阎没和叔宽的坚持,以及魏献子对他们的召见,使得这段故事具有了戏剧性的张力。魏献子在食前询问庭中之人,得知阎明和叔褒在场,随即召见他们。这一举动,既是对阎没和叔宽的尊重,也是对二人道德观念的考验。

魏献子在用餐过程中三次叹息,引发了读者对他的关注。他的叹息,既是对食物的珍惜,也是对自身道德的反思。当被问及为何叹息时,阎明和叔褒的回答,展现了他们的谦卑和自省。他们承认自己的贪婪,并以此反思魏献子的道德境界。

阎明和叔褒的回答中,‘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这句话,体现了他们对魏献子的期望。他们希望魏献子能够超越小人的贪婪,以君子的胸怀对待食物,从而保持道德的高尚。

魏献子听后,表示‘善’,并辞去梗阳人的贿赂。这表明他接受了阎明和叔褒的劝告,坚守了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一举动,既是对自己品德的肯定,也是对国家道德风气的维护。

整段古文通过阎没、叔宽、魏献子三人的对话,展现了古代中国官场上的道德冲突与自我反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也体现了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这段古文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道德伦理和官场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阎没、叔宽谏魏献子无受贿》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73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