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长鱼矫胁栾中行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长鱼矫胁栾中行-原文

长鱼矫既杀三郤,

乃胁栾、中行而言于公曰:

“不杀此二子者,忧必及君。”

公曰:

“一旦而尸三卿,不可益也。”

对曰:

“臣闻之,乱在内为宄,在外为奸,御宄以德,御奸以刑。”

“今治政而内乱,不可谓德。”

“除鲠而避强,不可谓刑。”

“德刑不立,奸宄并至,臣脆弱,不能忍俟也。”

乃奔狄。

三月,厉公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长鱼矫胁栾中行-译文

长鱼矫已经杀死了三个郤(姓郤的官员),于是他威胁栾氏和中行氏的人,对国君说:‘如果不杀掉这两个孩子,忧患一定会波及到您。’国君说:‘一旦死了三个高级官员,这是不能再增加的。’长鱼矫回答说:‘我听说,内部发生混乱叫作内乱,外部发生混乱叫作外奸。用德行来治理内乱,用刑法来治理外奸。现在治理国家却内部混乱,不能说是用德行。除去刺人的鱼骨头却避开强大的敌人,不能说是用刑法。德行和刑法都不建立,那么内外奸人都会出现,我这样脆弱的人,不能忍受等待。’于是逃跑到狄国去了。三个月后,厉公被杀害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长鱼矫胁栾中行-注解

长鱼矫:长鱼矫,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这里指他执行了杀戮三郤的行为。

三郤:三郤,指鲁国三位权臣,即季文子、孟献子、叔孙武子。郤,古代的一种姓氏。

栾、中行:栾、中行,分别指鲁国两位大夫的姓氏,此处指这两位大夫。

公:公,指鲁国的国君,此处可能指鲁成公。

尸:尸,指死者的尸体,这里指三位被杀的大夫。

卿:卿,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高级官员。

宄:宄,指国内的叛乱者。

奸:奸,指外来的敌人或叛乱者。

德:德,指道德、仁德,这里指以道德来治理国家。

刑:刑,指刑法、惩罚,这里指以刑法来治理国家。

鲠:鲠,指鱼骨头,比喻阻碍物。

强:强,指强大的人或势力。

奔狄:奔狄,指逃跑到狄国,狄国是古代的一个北方民族国家。

厉公:厉公,指鲁国的另一位国君,鲁成公的儿子。

弑:弑,指臣子杀害君主,是一种弑君行为,此处指厉公被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长鱼矫胁栾中行-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描述了春秋时期晋国的一次政治斗争。首先,长鱼矫杀死三郤,这是对当时晋国政治腐败的一次直接反击。长鱼矫的这种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腐败现象的强烈不满。

长鱼矫在杀死三郤之后,又威胁栾、中行两位官员,并以此向晋公进言。这里的‘胁’字,体现了长鱼矫的果断和决心,同时也显示出他对晋公的忠诚。

晋公在面对长鱼矫的威胁时,表示‘一旦而尸三卿,不可益也。’这句话表明晋公对于政治斗争的谨慎态度,他不愿意因为长鱼矫的行为而进一步加剧国家的内乱。

然而,长鱼矫对此的回答‘臣闻之,乱在内为宄,在外为奸,御宄以德,御奸以刑。’则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出发,对晋公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内乱和外患都应该有相应的应对策略,而晋国当前的情况正是德刑不立,导致奸宄并至。

长鱼矫的‘御宄以德,御奸以刑’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理念,即通过道德和法律的手段来治理国家。他认为,晋国当前的政治混乱正是因为缺乏有效的道德和法律约束。

最后,长鱼矫选择‘奔狄’逃离,这表明他对晋国政治的失望。而‘三月,厉公弑’的结局,则反映了当时晋国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预示了晋国未来的动荡。

整段古文通过对长鱼矫和晋公的对话,展现了春秋时期晋国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政治腐败和内乱的强烈不满,以及对于道德和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长鱼矫胁栾中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72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