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铁之战赵简子等三人夸功-原文
铁之战,赵简子曰:‘郑人击我,吾伏弢衉血,鼓音不衰。今日之事,莫我若也。’
卫庄公为右,曰:‘吾九上九下,击人尽殪。今日之事,莫我加也。’
邮无正御,曰:‘吾两鞁将绝,吾能止之。今日之事,我上之次也。’
驾而乘材,两鞁皆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铁之战赵简子等三人夸功-译文
在铁之战中,赵简子说:‘郑国人攻击我们,我藏在铠甲里,流了血,鼓声却没有减弱。今天的事情,没有人能比得上我。’卫庄公担任右军将领,说:‘我九次冲上去九次冲下来,击打敌人全部被杀。今天的事情,没有人能超过我。’邮无正驾驭战车,说:‘我的两根马缰都快断了,我还能控制住它。今天的事情,我处于最前面的位置。’他驾驭着战车冲上去,两根马缰都断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铁之战赵简子等三人夸功-注解
铁之战:铁之战是指春秋时期,晋国赵简子与郑国之间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在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根据《左传》等文献的记载,可以推测这是一场晋郑之间的冲突。
赵简子:赵简子,名赵鞅,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晋国六卿之一。在这里,他是晋国军队的将领。
郑人:郑人指的是郑国的士兵,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击我:击我指的是郑国士兵对晋国军队的攻击。
伏弢衉血:伏弢衉血,弢(tāo)是古代士兵佩戴的护臂,衉(tì)血是血流满面的意思。这里形容赵简子在战斗中英勇无畏,血战到底。
鼓音不衰:鼓音不衰,指的是战斗中鼓声不断,士气旺盛,形容战斗激烈。
卫庄公:卫庄公,名卫辄,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君主,在这里他担任晋国军队的右翼将领。
九上九下:九上九下,形容卫庄公在战斗中勇猛异常,冲锋陷阵,多次进出战场。
击人尽殪:击人尽殪,殪(yì)是杀死的意思。这里形容卫庄公在战斗中杀死了很多敌人。
邮无正御:邮无正御,邮无正是晋国的一位将领,御指的是驾驭战车的将领。
两鞁将绝:两鞁将绝,鞁(jié)是古代战马身上用来保护马腹的皮甲,这里指马腹上的皮甲即将断裂。
吾能止之:吾能止之,表示邮无正御有信心能够控制住即将失控的马。
我上之次也:我上之次也,上之次指的是战斗中的位置,这里邮无正御自认为在战斗中的位置非常重要。
驾而乘材:驾而乘材,驾指的是驾驭,乘材指的是乘坐战车。
两鞁皆绝:两鞁皆绝,最终马腹上的皮甲断裂,形容战马失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铁之战赵简子等三人夸功-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描述了春秋时期铁之战中,赵简子、卫庄公和邮无正三人的英勇表现。以下是对每行文字的逐行赏析:
赵简子曰:‘郑人击我,吾伏弢衉血,鼓音不衰。’这句话描绘了赵简子在战斗中的英勇。‘郑人击我’表明了赵简子面对的是强大的敌人,‘吾伏弢衉血’则表现了他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投入战斗,‘鼓音不衰’则突显了他战斗的坚定和顽强。
‘今日之事,莫我若也。’这句话是赵简子对自己的评价,‘今日之事’指的是这场战斗,‘莫我若也’则表达了他在战斗中的自信和豪迈,认为自己是这场战斗中最出色的。
卫庄公为右,曰:‘吾九上九下,击人尽殪。’卫庄公在这句话中自述了自己的战斗经历,‘九上九下’形容了他战斗的频繁和激烈,‘击人尽殪’则说明他在战斗中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今日之事,莫我加也。’卫庄公同样表达了自己的自信,认为在这场战斗中,没有人能超过自己。
邮无正御,曰:‘吾两鞁将绝,吾能止之。’邮无正御在这句话中讲述了自己在战斗中的险境,‘吾两鞁将绝’说明他的战马即将因为战斗的激烈而疲惫不堪,‘吾能止之’则表现了他控制战马的能力和决心。
‘今日之事,我上之次也。’邮无正御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在这次战斗中表现突出,位居前列。
‘驾而乘材,两鞁皆绝。’这句话是对邮无正御战斗情景的补充描述,‘驾而乘材’说明他勇敢地驾驭战马,‘两鞁皆绝’则再次强调了战斗的激烈程度。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通过三位将领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铁之战的惨烈和英雄们的英勇。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军事将领的豪迈气概。这段文字语言简练,却充满了力量,是春秋时期军事文学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