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重耳自狄适齐-原文
文公在狄十二年,狐偃曰:‘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吾曰:‘奔而易达,困而有资,休以择利,可以戾也。’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盍速行乎!吾不适齐、楚,避其远也。蓄力一纪,可以远矣。齐侯长矣,而欲亲晋。管仲殁矣,多谗在侧。谋而无正,衷而思始。夫必追择前言,求善以终,餍迩逐远,远人入服,不为邮矣。会其季年可也,兹可以亲。’
皆以为然。
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
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
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无事必象,十有二年,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岁在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土乎!天以命矣,复于寿星,必获诸侯。天之道也,由是始之。有此,其以戊申乎!所以申土也。’
再拜稽首,受而载之。
遂适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重耳自狄适齐-译文
文公在狄地待了十二年,狐偃说:‘我之所以来这里,并不是因为狄地有什么荣耀,而是因为在这里可以做成事情。我说过:“逃跑虽然辛苦但容易到达,困境中也会有资源,休息是为了选择有利时机,这样就可以达到目的。”现在我们已经在这里待了很久,再待下去也不会有新的进展。长时间停留只会变得停滞不前,谁能唤醒我们呢?为什么不赶紧行动呢!我不想去齐国或楚国,因为它们太远了。我积蓄力量已经有一年了,现在可以去更远的地方了。齐国的国君年纪已经很大了,他想要亲近晋国。管仲已经去世,身边有很多谗言。他们虽然有计划但缺乏正确性,内心犹豫不决。他们一定会回顾过去的建议,寻求好的结果来结束,亲近近邻,远离远人,不再有远方的人来麻烦。在他们的晚年,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这样可以亲近他们。’大家都同意了他的看法。
于是他们出发了,经过五鹿,向一个农夫讨要食物。农夫拿了一块土块给他,公子发怒,想要鞭打他。子犯说:‘这是天赐的礼物。人们用土来表示顺从,还需要什么?没有事情发生时,也要有象征性的行动,已经十二年了,一定会得到这块土地。你们记住这一点。如果岁星在寿星和鹑尾之间,那么我们就会得到这块土地。这是天命,回到寿星的位置,一定会得到诸侯的尊重。这是天道,从这里开始。如果是在戊申日,那我们就会得到这块土地。’子犯再次鞠躬,接受了土块并把它带在车上。然后他们继续前往齐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重耳自狄适齐-注解
文公:指晋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以善于纳谏和用人著称。
狄: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居住在今天的山西、陕西、内蒙古一带。
狐偃:晋文公的谋臣,以智谋著称。
日:指晋文公来到狄地的时间,这里可能是指晋文公在狄地停留的年数。
奔而易达:形容快速到达某个地方。
困而有资:指在困境中积累资源。
休以择利:休息的时候选择有利的机会。
戾:停留,逗留。
底:尽头,极限。
著滞淫:停滞不前,沉迷其中。
盍:何不,为什么不。
速行:迅速行动。
齐、楚:指齐国的君主和楚国的君主,当时齐楚都是强大的国家。
一纪:一纪指十二年,这里用来表示积累力量的时间。
齐侯:齐国的君主。
管仲:齐国的名臣,以改革和治理国家著称。
谗:说人坏话,诽谤。
衷而思始:内心思考从哪里开始。
追择前言:追寻并选择过去的言论。
餍迩逐远:满足近处的,驱逐远处的。
邮:邮传,古代传递文书的人。
五鹿: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野人:指居住在郊野的平民。
块:土块,这里可能是指野人给晋文公的礼物。
子犯:晋文公的另一个谋臣,名重耳,字子犯。
象:象征,这里指征兆。
十有二年:十二年,表示时间的长短。
寿星:指岁星,古代用来纪年的星宿。
鹑尾:指鹑星,古代用来纪年的星宿。
戊申: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这里指一个特定的年份。
申土:指土地的丰饶,这里可能是指获得土地的象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重耳自狄适齐-评注
文公在狄十二年,狐偃曰:‘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此句中,狐偃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来狄的目的,并非为了狄的荣耀,而是为了成就大业。这体现了狐偃务实、不慕虚名的品质,同时也为后文论述策略奠定了基础。
‘奔而易达,困而有资,休以择利,可以戾也。’狐偃在此提出了‘奔’与‘戾’的策略,即快速行动以达目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困境中的资源。这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即在逆境中寻找转机,以及在行动中审时度势。
‘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盍速行乎!’狐偃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入木三分,指出长期停滞不前会导致困境加剧,因此建议迅速行动。这表明狐偃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
‘吾不适齐、楚,避其远也。蓄力一纪,可以远矣。’狐偃在考虑行动方向时,避开了强大的齐、楚两国,选择了一条相对安全的路线。这体现了狐偃的谨慎和远见,同时也为晋国的未来发展留下了空间。
‘齐侯长矣,而欲亲晋。管仲殁矣,多谗在侧。谋而无正,衷而思始。’狐偃对齐国的分析深刻,指出齐侯虽老,但仍有亲晋之意。同时,他也看到了齐国内部存在的问题,为晋国与齐国的合作提供了契机。
‘夫必追择前言,求善以终,餍迩逐远,远人入服,不为邮矣。会其季年可也,兹可以亲。’狐偃提出了与齐国建立友好关系的策略,即追溯前人的经验,追求善终。这体现了古人在外交上的智慧,即在合作中寻求共赢。
‘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此句描绘了晋文公一行在行进途中的艰辛,也反映了古人在困境中求生的坚韧精神。
‘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此句表现了公子重耳的暴躁性格,但在子犯的劝解下,他最终放下了怒火。
‘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无事必象,十有二年,必获此土。’’子犯以天命论来劝解公子重耳,指出这是天赐的机遇,体现了古人对天命的信仰。
‘岁在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土乎!天以命矣,复于寿星,必获诸侯。’子犯进一步解释了天命论,认为这是天意所在,晋国必将获得诸侯的拥护。
‘有此,其以戊申乎!所以申土也。’子犯运用天干地支的知识,预测了晋国获得土地的时间,为晋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依据。
‘再拜稽首,受而载之。’公子重耳对子犯的建议表示敬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体现了晋文公的谦逊和智慧。
‘遂适齐。’此句总结了晋文公一行人的行动,为后文晋国与齐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