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五年-原文
五年春,公矢鱼于棠。
夏四月,葬卫桓公。
秋,卫师入郕。
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
邾人、郑人伐宋。螟。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
宋人伐郑,围长葛。
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
夏,葬卫桓公。卫乱,是以缓。
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卫人以燕师伐郑。郑祭足、原繁、洩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
卫之乱也,郕人侵卫,故卫师入郕。
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
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宋人使来告命。公闻其入郛也,将救之,问于使者曰:“师何及?”对曰:“未及国。”公怒,乃止,辞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今问诸使者,曰‘师未及国’,非寡人之所敢知也。”
冬十二月辛巳,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
宋人伐郑,围长葛,以报入郛之役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五年-译文
五年的春天,鲁隐公在棠地射鱼。
夏季四月,安葬了卫桓公。
秋天,卫国军队进入郕国。
九月,仲子的宫庙落成,首次献上六羽舞。
邾国人和郑国人攻打宋国。发生了螟灾。
冬季十二月辛巳日,公子彄去世。
宋国人攻打郑国,包围了长葛。
五年的春天,鲁隐公准备去棠地观看捕鱼。臧僖伯劝谏说:“凡是物品不足以用来讲习大事,材料不足以用来制作器物,君主就不应该去关注。君主是要把百姓纳入规矩和制度中的人。所以讲习大事以衡量规矩叫做轨,选取材料以彰显物品的华彩叫做物,不轨不物就叫做乱政。乱政频繁施行,国家就会败亡。所以春天打猎叫蒐,夏天叫苗,秋天叫狝,冬天叫狩,都是在农闲时讲习军事。每三年进行一次军事演习,进入国都整顿军队,回来后举行饮至礼,以统计军队的实绩,昭示礼仪,明确贵贱,辨别等级,理顺长幼,演习威仪。鸟兽的肉不能放在祭器里,皮革、牙齿、骨头、角、毛、羽不能用在器物上,君主就不应该去射猎,这是古代的规矩。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器物的材料,是仆役的事情,是官员的职责,不是君主应该过问的。”隐公说:“我只是去巡视一下边境。”于是前往棠地,摆出鱼来观看。臧僖伯称病,没有跟随。史书记载“公矢鱼于棠”,这是不合礼制的,而且表示去的地方很远。
曲沃庄伯带领郑国人和邢国人攻打翼地,周王派尹氏和武氏去帮助他们。翼侯逃到了随地。
夏季,安葬了卫桓公。卫国发生了内乱,所以葬礼推迟了。
四月,郑国人入侵卫国的牧地,以报复东门之役。卫国人带领燕国军队攻打郑国。郑国的祭足、原繁、洩驾率领三军在前,派曼伯和子元率领军队在后面埋伏。燕国人害怕郑国的三军,没有防备制人。六月,郑国的两位公子带领制人在北制打败了燕国军队。君子说:“不做好准备,不防备意外,就不能带兵打仗。”
曲沃背叛了周王。秋天,周王命令虢公讨伐曲沃,并在翼地立哀侯为君。
卫国发生内乱时,郕国人入侵卫国,所以卫国军队进入郕国。
九月,仲子的宫庙落成,准备演奏《万》舞。隐公向众仲询问舞者的人数。众仲回答说:“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舞是用来调节八音和八风的,所以从八佾以下递减。”隐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首次献上六羽舞,开始使用六佾。
宋国人夺取了邾国的田地。邾国人向郑国报告说:“请君主向宋国报仇,我们愿意为你们带路。”郑国人带领周王的军队与他们会合。攻打宋国,进入宋国的外城,以报复东门之役。宋国人派人来报告。隐公听说他们进入了外城,准备去救援,问使者说:“军队到哪里了?”使者回答说:“还没有到国都。”隐公大怒,于是停止行动,对使者说:“君主命令我共同分担国家的危难,现在问使者,却说‘军队还没有到国都’,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
冬季十二月辛巳日,臧僖伯去世。隐公说:“叔父对我有怨恨,我不敢忘记。”于是以加一等的礼仪安葬了他。
宋国人攻打郑国,包围了长葛,以报复郑国进入宋国外城的战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五年-注解
矢鱼:古代的一种捕鱼方式,指用箭射鱼。
棠: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卫桓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君主,名完,谥号桓公。
郕:古国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仲子之宫:仲子的宗庙,仲子是鲁国的一位贵族。
六羽:古代舞蹈中的一种,使用六根羽毛装饰的舞具。
邾:古国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郑:古国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宋:古国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螟:一种害虫,常危害农作物。
公子彄:鲁国的公子,名彄。
长葛: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臧僖伯:鲁国的大夫,名臧孙辰,谥号僖伯。
轨物:指规范和制度,用以约束行为。
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古代四季的狩猎活动,春蒐指春季狩猎,夏苗指夏季狩猎,秋狝指秋季狩猎,冬狩指冬季狩猎。
治兵:指整顿军队,进行军事训练。
振旅:指整顿军队,准备出征。
饮至:指军队凯旋后举行的庆祝宴会。
军实:指军队的装备和物资。
文章:指礼仪和制度。
俎:古代祭祀时用来盛放祭品的器具。
皂隶:指低级的官吏或仆役。
官司:指官府和官吏。
略地:指巡视边境或领土。
曲沃庄伯:晋国的贵族,名庄伯,封地在曲沃。
翼:古国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随:古国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卫牧:卫国的牧地,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东门之役:指郑国与卫国之间的一场战役。
燕:古国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祭足:郑国的大夫,名祭足。
原繁:郑国的大夫,名原繁。
洩驾:郑国的大夫,名洩驾。
曼伯:郑国的大夫,名曼伯。
子元:郑国的大夫,名子元。
北制: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虢公:虢国的君主,名不详。
哀侯:晋国的君主,名不详,谥号哀侯。
万:古代的一种舞蹈,用于祭祀。
八音:古代音乐的八种音调,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八风:指八种风向,象征天地间的和谐。
六佾:古代舞蹈中的一种,使用六行舞者。
郛:指城郭的外围。
社稷:指国家和政权。
叔父:指臧僖伯,鲁国的叔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五年-评注
《左传》中的这段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斗争。文中通过鲁国、卫国、郑国、宋国等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外交和礼仪活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面貌。
首先,文中提到的‘公矢鱼于棠’事件,反映了鲁国君主的行为不符合礼制,遭到了臧僖伯的劝谏。臧僖伯的谏言体现了古代礼制的重要性,强调了君主应当遵循规范,不能随意行事。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鲁国君主的轻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
其次,文中记载了卫国的内乱和外部战争。卫桓公的葬礼因国内动乱而推迟,显示了卫国政治的动荡。同时,卫国与郑国、燕国之间的战争,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郑国通过巧妙的军事策略击败了燕国,显示了郑国的军事智慧和实力。
再次,文中提到的‘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事件,反映了鲁国在礼仪上的变革。鲁国君主询问众仲关于舞蹈的礼仪,最终决定使用六羽,这一决定体现了鲁国对礼制的尊重和遵循。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了古代礼仪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最后,文中记载了宋国与郑国之间的战争。宋国围攻长葛,以报复郑国的入侵,显示了诸侯国之间的恩怨情仇。鲁国君主在得知宋国军队未到达国境时,决定不救援,反映了鲁国在外交上的谨慎态度。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记载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外交和礼仪活动,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政治斗争。文中不仅揭示了诸侯国之间的恩怨情仇,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礼制和规范的重视。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左传》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春秋时期社会风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