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郤至勇而知礼-原文
鄢之战,郤至以韎韦之跗注,三逐楚平王卒,见王必下奔退战。
王使工尹襄问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韦之跗注,君子也,属见不谷而下,无乃伤乎?’
郤至甲胄而见客,免胄而听命,曰:‘君之外臣至,以寡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当拜君命之辱,为使者故,敢三肃之。’
君子曰:勇以知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郤至勇而知礼-译文
鄢之战中,郤至用带韎韦装饰的鞋跟踩踏,三次追逐楚平王直到他去世。见到国王时,他一定会下马退避,参与战斗。
国王派工尹襄用弓询问他,说:‘在战事紧急的时候,有带韎韦装饰的鞋跟,您是个君子。您属下的人见到我后都下马退避,难道不会受伤吗?’
郤至穿着铠甲来见客人,脱下铠甲后听从命令,说:‘我的外臣郤至,因为我国国君的英明,我得以暂时穿着铠甲,不敢承受您这样的命令的屈辱。因为我是使者,所以敢三次行礼。’
君子说:勇敢而且懂得礼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郤至勇而知礼-注解
鄢之战:鄢之战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发生在鲁国和楚国之间,具体时间不详。鄢(今河南省鄢陵县)是当时鲁国的一个城邑,鄢之战因此得名。
郤至:郤至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将领,此处在文中指郤至在鄢之战中的行为。
韎韦之跗注:韎韦是一种皮革,跗注指鞋子。这里指的是用韎韦制成的战靴,象征勇猛和战功。
楚平王:楚平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此处在文中指楚平王在鄢之战中被追杀。
下奔退战:下奔退战指在战斗中逃跑,此处描述的是郤至在追杀楚平王时,见楚平王逃跑便追击的情景。
工尹襄:工尹襄是楚国的官员,此处在文中指他作为使者出使鲁国。
弓:弓在此处可能是指作为礼物的弓,也可能是使者所携带的弓。
方事之殷也:方事之殷也意为事情正发展到紧急或激烈的时候。
不谷:不谷是古代君王自称的一种谦词,相当于现代的“朕”或“吾”。
属见不谷而下:属见不谷而下意为看到君主就下拜,这是古代的一种礼节。
无乃伤乎:无乃伤乎是一种反问的表达方式,意为“难道不觉得受伤了吗?”。
甲胄:甲胄是古代士兵所穿的盔甲。
免胄:免胄指脱下盔甲,表示不再作为战士的身份出现。
听命:听命意为接受命令。
三肃之:三肃之指三次行礼,表示尊敬和顺从。
君子:君子在此处可能指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或者是文中对郤至的尊称。
勇以知礼:勇以知礼意为既勇敢又懂得礼节,是对郤至勇猛行为和礼仪态度的赞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郤至勇而知礼-评注
鄢之战,郤至以韎韦之跗注,三逐楚平王卒,见王必下奔退战。
此句描绘了鄢之战中郤至的英勇形象。‘韎韦之跗注’指用韎韦制成的护膝,用以保护腿部。郤至身披此甲胄,三度追逐楚平王,显示其武勇。‘见王必下奔退战’则表明郤至对君王的尊敬,即便在战斗中,见到君王也会下马退避,以示谦卑。
王使工尹襄问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韦之跗注,君子也,属见不谷而下,无乃伤乎?’
此段描述了楚平王对郤至的关心。楚平王派遣工尹襄带着弓去慰问郤至,询问他为何在战事紧张之际还穿着韎韦之跗注。‘方事之殷’指战事正紧张之时,‘属见不谷而下’表示郤至见到自己时下马退避,‘无乃伤乎’则是对郤至可能因此受伤的担忧。
郤至甲胄而见客,免胄而听命,曰:‘君之外臣至,以寡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当拜君命之辱,为使者故,敢三肃之。’
郤至的回答展现了其谦逊有礼的风度。他身着甲胄前来见客,但听到君王的命令后便卸下甲胄,表示自己作为外臣,不敢接受君王的命令之辱。‘间蒙甲胄’表示他在甲胄中仍然保持礼节,‘三肃之’则是对君王的敬礼。
君子曰:勇以知礼。
这句话是对郤至的评价。‘勇以知礼’意味着他既勇敢又懂得礼仪,这种评价体现了古人对勇猛与礼仪并重的价值观。郤至的行为符合古代君子之道,既表现了武勇,又体现了谦逊有礼的品质,是古代英雄楷模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