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郤献子等各推功于上-原文
靡笄之役,郤献子见,公曰:‘子之力也夫!’
对曰:‘克也以君命命三军之士,三军之士用命,克也何力之有焉?’
范文子见,公曰:‘子之力也夫!’
对曰:‘燮也受命于中军,以命上军之士,上军之士用命,燮也何力之有焉?’
栾武子见,公曰:‘子之力也夫!’
对曰:‘书也受命于上军,以命下军之士,下军之士用命,书也何力之有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郤献子等各推功于上-译文
在靡笄之战中,郤献子前来见君王,君王说:‘这是你的功劳啊!’郤献子回答说:‘我是奉君王的命令去指挥三军士兵的,三军士兵都听从命令,我哪里有什么功劳呢?’
范文子也来见君王,君王说:‘这是你的功劳啊!’范文子回答说:‘我是从中军接受命令,再去命令上军士兵的,上军士兵都听从命令,我哪里有什么功劳呢?’
栾武子也来见君王,君王说:‘这是你的功劳啊!’栾武子回答说:‘我是从上军接受命令,再去命令下军士兵的,下军士兵都听从命令,我哪里有什么功劳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郤献子等各推功于上-注解
靡笄之役:靡笄之役指的是春秋时期晋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战役。靡笄,古时女子用以束发的小簪,这里比喻晋国军队如同女子梳理头发般整齐有序,形容军队的强大和战斗力。
郤献子:郤献子,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领,姓郤,名献子,名不详。在这里,他是代表中军将领接受晋国国君的赞誉。
公:公,指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
子之力也夫:子之力也夫,意为‘这是您的力量啊’,是对将领的赞誉,认为胜利是国君的英明领导和军队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克也:克,指郤献子,这里是他自称。
以君命命三军之士:以君命命,意为‘遵照国君的命令’,三军之士指整个军队。
范文子:范文子,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领,姓范,名燮,名不详。在这里,他是代表上军将领接受晋国国君的赞誉。
燮也:燮,指范文子,这里是他自称。
中军:中军,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种,指军队的中央部分,通常由国君直接指挥。
上军:上军,同上。
栾武子:栾武子,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领,姓栾,名书,名不详。在这里,他是代表下军将领接受晋国国君的赞誉。
书也:书,指栾武子,这里是他自称。
下军:下军,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种,指军队的后卫部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郤献子等各推功于上-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在靡笄之役中取得胜利后,晋献公对三位将领郤献子、范文子和栾书分别称赞其个人之力,而三位将领却谦虚地表示胜利并非个人之力,而是全体士兵共同用命的结果。
首先,‘靡笄之役’一词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靡笄可能是指战败的敌人或战场上的战旗,‘之役’则指这场战役。这一背景设定为整个对话的语境,强调了集体力量的重要性。
‘郤献子见,公曰:“子之力也夫!”’这句话中,‘公’指的是晋献公,他对郤献子的个人能力表示赞赏。‘子之力也夫’中的‘夫’字,加强了语气,表现出晋献公对郤献子的认可。
然而,郤献子的回答‘克也以君命命三军之士,三军之士用命,克也何力之有焉?’展现了他的谦虚态度。‘克也’是郤献子的自称,‘以君命命三军之士’说明他执行的是君王的命令,‘三军之士用命’则强调了士兵们的英勇和忠诚。郤献子通过这样的回答,将胜利的荣誉归功于君王的命令和士兵们的努力,而不是个人的力量。
‘范文子见,公曰:“子之力也夫!”’和‘栾武子见,公曰:“子之力也夫!”’这两句与郤献子的情况类似,范文子和栾书也都以同样的方式谦虚地回应了晋献公的赞誉。
‘燮也受命于中军,以命上军之士,上军之士用命,燮也何力之有焉?’‘书也受命于上军,以命下军之士,下军之士用命,书也何力之有焉?’这两句中,范文子和栾书分别提到了自己的职责所在,强调自己只是执行命令的人,真正的力量来源于士兵们的用命。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体现了古代中国将领的谦虚美德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三位将领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不仅尊重君王的权威,也深知胜利的取得离不开全体士兵的共同努力。这种价值观在当时乃至今天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对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