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郤献子分谤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郤献子分谤-原文

靡笄之役,韩献子将斩人。

郤献子驾,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

郤献子请以徇,其仆曰:‘子不将救之乎?’

献子曰:‘敢不分谤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郤献子分谤-译文

在靡笄之战中,韩献子准备要处决某个人。

郤献子驾车前来,打算救这个人,等他赶到时,那个人已经被处决了。

郤献子请求将处决的情况公之于众,他的仆人问道:‘你不是来救他吗?’

郤献子回答说:‘怎么敢不消除这种诽谤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郤献子分谤-注解

靡笄之役:靡笄,指古代女子束发用的簪子,这里可能是指某个战役的名称,但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才能确定。

韩献子:韩献子,指韩国的某位官员或将领,具体身份需根据历史资料确定。

将斩人:将,意为将要;斩,指斩首,即处决。

郤献子:郤献子,指郤国的某位官员或将领,具体身份需根据历史资料确定。

驾:驾,指驾车,这里可能是指郤献子驾车前往。

救之:救,指救助;之,代词,指韩献子。

既斩之矣:既,已经;斩之,指已经处决韩献子。

请以徇:请,请求;以,用;徇,示众,即公开处决以示警戒。

其仆:其,他的;仆,仆人。

子不将救之乎:子,你;不将,难道不;救之,救助他。

敢不分谤乎:敢,怎么敢;不分谤,不敢分辩;乎,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郤献子分谤-评注

靡笄之役,韩献子将斩人。

此句开篇点明事件背景,靡笄之役,指古代战争中的一场战役,韩献子作为将领,即将对某个人进行斩首。这里的‘斩人’并非普通杀人,而是指在军事行动中对敌对者的处置,体现了古代军事法律的严酷与战争中的残酷现实。

郤献子驾,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

郤献子驾临现场,意图救下即将被斩首的人。‘驾’字表现出他急于行动的态度,而‘至’字则表明他及时赶到。然而,当他到达现场时,韩献子已经完成了斩首的动作,这一转折令人意外,也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

郤献子请以徇,其仆曰:‘子不将救之乎?’

郤献子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提出要将斩首的人示众,以儆效尤。‘请以徇’中的‘请’字,表现出他尊重军法,同时也含有对韩献子行为的质疑。而他的仆人则直接发问,‘子不将救之乎?’这里的‘子’是对郤献子的尊称,仆人的疑问反映了普通士兵对将领行为的疑问和期待。

献子曰:‘敢不分谤乎!’

郤献子回答仆人的疑问,‘敢不分谤乎’一句,‘敢’字表现出他的坚定和果敢,‘不分谤’则是对仆人质疑的直接反驳。这里的‘谤’指的是诽谤、诬陷,郤献子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没有必要受到诽谤。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古代将领在战争中的决断与责任,以及士兵对将领行为的期待和质疑。郤献子的坚定和果敢,以及他对军法的尊重,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将领的素质。同时,这段对话也反映了古代军事制度中的严格与矛盾,以及士兵与将领之间的微妙关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郤献子分谤》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71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