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郑文公不礼重耳-原文
公子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叔詹谏曰:‘臣闻之:亲有天,用前训,礼兄弟,资穷困,天所福也。今晋公子有三祚焉,天将启之。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实生重耳。成而隽才,离违而得所,久约而无衅,一也。同出九人,唯重耳在,离外之患,而晋国不靖,二也。晋侯日载其怨,外内弃之;重耳日载其德,狐、赵谋之,三也。在《周颂》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荒,大之也。大天所作,可谓亲有天矣。晋、郑兄弟也,吾先君武公与晋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夹辅平王,平王劳而德之,而赐之盟质,曰:‘世相起也。’若亲有天,获三祚者,可谓大天。若用前训,文侯之功,武公之业,可谓前训。若礼兄弟,晋、郑之亲,王之遗命,可谓兄弟。若资穷困,亡在长幼,还轸诸侯,可谓穷困。弃此四者,以徼天祸,无乃不可乎?君其图之。’弗听。
叔詹曰:‘若不礼焉,则请杀之。谚曰:‘黍稷无成,不能为荣。黍不为黍,不能蕃庑。稷不为稷,不能蕃殖。所生不疑,唯德之基。’’公弗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郑文公不礼重耳-译文
公子路过郑国,郑文公也没有以礼相待。叔詹劝谏说:‘我听说:亲近天命,遵循先人的教诲,礼遇兄弟,帮助穷困的人,这些都是天赐的福分。现在晋公子有三方面的天命,天将要开启他的机遇。同姓之间不结婚,是因为不好繁衍后代。狐氏出自唐叔。狐姬是伯行之子,她生了重耳。重耳成年后才华横溢,离开后又找到了合适的地方,长时间被困而没有过错,这是第一点。他们同出一母,九个兄弟中只有重耳还活着,他离开了外部的困扰,而晋国却不安宁,这是第二点。晋侯一直怀恨在心,内外都抛弃了他;重耳则一直积累他的美德,狐氏和赵氏都在策划帮助他,这是第三点。《周颂》中说:“天造就了高山,大王使之荒芜。”荒,就是使之大的意思。大天所造,可以说是亲近天命了。晋国和郑国是兄弟之国,我们先君武公与晋文侯同心协力,辅佐周室,支持平王,平王为此感到劳累并给予他恩德,赐予他盟约和信物,说:“世世代代相互帮助。”如果亲近天命,获得三方面的天命,可以说是大天。如果遵循先人的教诲,文侯的功绩,武公的事业,可以说是先人的教诲。如果礼遇兄弟,晋国和郑国的亲密关系,王的遗命,可以说是兄弟。如果帮助穷困的人,失去长幼之序,回到诸侯之中,可以说是穷困。放弃这四点,去寻求天的灾祸,难道不是不可取的吗?请您好好考虑考虑。’但郑文公没有听从。
叔詹又说:‘如果不以礼相待,那就请杀了他。有句谚语说:“没有长成的黍稷,不能成为荣耀。黍不成为黍,不能茂盛。稷不成为稷,不能繁衍。所生之物不被怀疑,只有德行是根基。”’但郑文公还是没有听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郑文公不礼重耳-注解
公子:指晋国的公子重耳,此处可能指代他。
郑文公:郑国的国君,即郑文公。
礼:古代的一种尊卑有序的交际方式,这里指以礼相待。
叔詹:郑国的大夫,向郑文公进谏。
亲有天:亲近天意,这里指顺应天命。
前训:先前的教诲或传统。
礼兄弟:以礼相待兄弟。
资穷困:帮助处于困境的人。
三祚:三代的福分,指天命。
天将启之:天意将要开启他的前途。
同姓不婚:同姓之间不结婚,避免血缘关系过于近而生育出有缺陷的后代。
狐氏:晋国的一个姓氏,狐姬所属的家族。
唐叔:晋国的始祖。
狐姬:狐氏的女儿,重耳的母亲。
伯行之子:伯行的儿子。
重耳:晋文公,晋国的国君。
离违而得所:离开后得到归宿。
久约而无衅:长时间被困而没有发生变故。
一也:这是第一个原因。
九人:指同母所生的九个兄弟。
离外之患:远离外来的祸患。
晋侯:晋国的国君。
日载其怨:天天怀恨在心。
狐、赵谋之:狐、赵两家为他出谋划策。
《周颂》:《诗经》中的颂诗部分。
大王:周文王,周朝的创始人。
荒:开拓,这里指文王开拓了周室的基础。
股肱周室:像大腿和手臂一样辅佐周室。
夹辅平王:辅佐周平王。
平王劳而德之:周平王因他的辅佐而感激他的德行。
盟质:结盟并交换人质。
世相起也:世世代代相互兴起。
大天所作:由天意所创造。
弃此四者:抛弃这四点。
徼天祸:招致天灾。
黍稷:黍和稷,都是古代的重要粮食作物。
蕃庑:茂盛的田地。
蕃殖:繁殖生长。
所生不疑,唯德之基:所生之物不会怀疑,只有德行是根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郑文公不礼重耳-评注
公子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此句描绘了晋公子经过郑国时,郑文公对他不加以礼遇的情景。在这里,‘过’字暗示了晋公子的旅途中经过郑国,而‘不礼’则表现了郑文公对其的不尊重,反映了当时诸侯间的微妙关系和权力斗争。
叔詹谏曰:‘臣闻之:亲有天,用前训,礼兄弟,资穷困,天所福也。’
叔詹在此引用了古训,强调了对天、前训、兄弟情谊和帮助穷困者的重视。‘亲有天’指的是与天意相合,‘用前训’则是遵循先祖的教诲,‘礼兄弟’和‘资穷困’则体现了仁爱和助人为乐的品德。
‘今晋公子有三祚焉,天将启之。’
叔詹进一步指出晋公子拥有三重福分,暗示了天命将赋予他重要的使命。‘三祚’可能指的是祖先的庇佑、国家的命运以及个人的才能。
‘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即同姓不婚以避免近亲繁殖的恶果。‘恶不殖’意味着不遵循这一原则会导致不良后果。
‘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实生重耳。’
这里介绍了晋公子的出身背景,强调其家族的尊贵和血统的纯洁,为晋公子未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成而隽才,离违而得所,久约而无衅,一也。’
叔詹通过列举晋公子的几个优点,如才华横溢、经历磨难而有所成就、长期困顿而不生怨隙,来证明晋公子的非凡之处。
‘同出九人,唯重耳在,离外之患,而晋国不靖,二也。’
叔詹指出晋公子在九兄弟中独存,且在流亡期间能够避免外来的祸患,而晋国却因内乱而不安宁,进一步论证了晋公子的特殊地位。
‘晋侯日载其怨,外内弃之;重耳日载其德,狐、赵谋之,三也。’
叔詹通过对比晋侯的怨恨和晋公子的美德,以及狐、赵两家的辅佐,来强调晋公子的德行和潜力。
‘在《周颂》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荒,大之也。大天所作,可谓亲有天矣。’
叔詹引用《周颂》中的诗句,以‘大王荒之’比喻晋公子的伟大,强调其得天独厚的地位。
‘晋、郑兄弟也,吾先君武公与晋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夹辅平王,平王劳而德之,而赐之盟质,曰:‘世相起也。’若亲有天,获三祚者,可谓大天。若用前训,文侯之功,武公之业,可谓前训。若礼兄弟,晋、郑之亲,王之遗命,可谓兄弟。若资穷困,亡在长幼,还轸诸侯,可谓穷困。’
叔詹回顾了晋、郑两国的友好关系,以及先祖的功业,以此来证明晋公子应当受到礼遇的原因。
‘弃此四者,以徼天祸,无乃不可乎?君其图之。’
叔詹以严肃的语气劝告郑文公,如果放弃这些原则而招致天祸,那将是不明智的。
‘弗听。’
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建议,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固执和短视。
叔詹曰:‘若不礼焉,则请杀之。’
叔詹在无奈之下提出了极端的建议,即如果不加以礼遇,就应当杀掉晋公子。
‘谚曰:‘黍稷无成,不能为荣。黍不为黍,不能蕃庑。稷不为稷,不能蕃殖。所生不疑,唯德之基。’’
叔詹引用了谚语,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德行的人才能成就事业,否则就像没有成就的谷物一样,无法带来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