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车者论梁山崩-原文
梁山崩,以传召伯宗,
遇大车当道而覆,立而辟之,
曰:‘避传。’
对曰:‘传为速也,若俟吾避,则加迟矣,不如捷而行。’
伯宗喜,问其居,
曰:‘绛人也。’
伯宗曰:‘何闻?’
曰:‘梁山崩而以传召伯宗。’
伯宗问曰:‘乃将若何?’
对曰:‘山有朽壤而崩,将若何?夫国主山川,故川涸山崩,君为之降服、出次、乘缦、不举,策于上帝,国三日哭,以礼焉。虽伯宗亦如是而已,其若之何?’
问其名,不告;
请以见,不许。
伯宗及绛,以告,而从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车者论梁山崩-译文
梁山山体崩塌,于是派人传召伯宗,他遇到一辆大车挡在路上,就站起来避开,说:‘让车先过去。’对方回答说:‘传召是为了加快速度,如果等我来避让,那就更慢了,不如直接赶路。’伯宗很高兴,问他住在哪里,回答说:‘我是绛地的人。’伯宗问:‘你听到了什么消息?’回答说:‘梁山山体崩塌,所以派人传召伯宗。’伯宗问:‘那现在该怎么办?’对方回答:‘山体因为朽烂而崩塌,那该怎么办呢?国家的主宰是山川,所以如果河流干涸或山体崩塌,君主应该表示哀悼、退避、乘坐简朴的车马、不举行宴乐,向天帝祈祷,全国三天都要哀悼,以表示对山川的尊重。即使是我伯宗也是这样,那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询问他的名字,他不肯说;请求见面,也不允许。伯宗到了绛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当地官员,他们听从了伯宗的建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车者论梁山崩-注解
梁山:指梁山,古代地名,此处可能指的是某座山名,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的梁山无关。
召伯宗:召伯宗,人名,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
大车:古代一种大型车辆,通常用于运输或载人。
传:古代官方文书,用于传达命令或消息。
捷而行:迅速行动,指不等待,直接出发。
绛人:绛,指古代的绛州,即今天的山西省新绛县一带。绛人即绛州的人。
朽壤:指土壤中已经腐烂的部分,此处可能比喻国家的根基不牢固。
国主山川:国家的主宰山川,指国家领导人应尊重自然,保护山川。
降服:表示屈服,此处指表示哀悼。
出次:离开原来的住处,表示哀悼。
乘缦:缦,指轻柔的布料,此处指乘坐轻柔的车辆,表示哀悼。
不举:停止举乐,指停止举行娱乐活动,表示哀悼。
策于上帝:向天帝祈求,表示哀悼。
国三日哭:全国哀悼三天,表示哀悼。
以礼焉:按照礼仪进行,表示哀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车者论梁山崩-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关于君臣关系和礼仪的对话,充满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特色。
首先,‘梁山崩,以传召伯宗’这句话中,梁山崩塌是一个自然现象,但在这里被用来传达君主的命令,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君权神授的信仰。
‘遇大车当道而覆,立而辟之,曰:“避传。”’这一段,通过描述传召伯宗时遇到的大车翻覆,展现了伯宗对传召的尊重和礼节。‘避传’一词,不仅是对传召的回避,更是对君命的尊重。
‘传为速也,若俟吾避,则加迟矣,不如捷而行。’这里,对话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等待避让大车会耽误时间,不如迅速行动。这种直接而有效的沟通方式,体现了古代中国士人的智慧和务实。
‘伯宗喜,问其居,曰:“绛人也。”’伯宗对对话者的回答表示喜悦,并询问其籍贯。这里‘绛人也’表明了对话者的身份,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地方文化的尊重。
‘何闻?’‘梁山崩而以传召伯宗。’’这一问一答,揭示了梁山崩塌与伯宗被召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现象与人事关系的关注。
‘山有朽壤而崩,将若何?夫国主山川,故川涸山崩,君为之降服、出次、乘缦、不举,策于上帝,国三日哭,以礼焉。’这段话详细阐述了古代中国对于山崩这一自然现象的处理方式,即通过一系列的礼仪和仪式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君权的尊重。
‘虽伯宗亦如是而已,其若之何?’这里,对话者将伯宗的行为与国君的行为相提并论,强调无论身份高低,面对自然现象都应遵循相同的礼仪。
‘问其名,不告;请以见,不许。’这一段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神秘和尊贵的追求,对话者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名字,也不愿意与伯宗见面,增加了对话的神秘感和权威性。
‘伯宗及绛,以告,而从之。’最后,伯宗将对话者的建议带回绛国,并得到了采纳。这表明了古代中国社会中君臣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以及对礼仪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