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原文
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
胜左人、中人,
遽人来告,
襄子将食,
寻饭有恐色。
侍者曰:‘狗之事大矣,
而主之色不怡,
何也?’
襄子曰:‘吾闻之:
德不纯而福禄并至,
谓之幸。
夫幸非福,
非德不当雍,
雍不为幸,
吾以是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译文
赵襄子派新稚穆子去攻打狄人,打败了左人和中人,很快有人来报告这个消息。赵襄子准备吃饭时,脸色显得有些担忧。
随从的人说:“狗的事情这么重要,可是主公您的脸色却不愉快,这是为什么?”
赵襄子说:“我听说,德行不纯而福气、财富同时到来,这叫做侥幸。侥幸并不是福气,不是德行所应得的福气,不应当感到庆幸,我不因此感到高兴,所以感到害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注解
赵襄子:赵襄子,即赵无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以贤明著称。
新稚穆子:新稚穆子,赵国的一位将领,此处指派他去征伐狄人。
狄:狄,古代华夏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这里指被赵国征伐的北方民族。
胜:战胜,取得胜利。
左人、中人:这里可能是指狄人中的不同部落或地区。
遽人来告:遽人,迅速地;告,报告。这里指有人迅速来报告战况。
将食:将,即将;食,吃饭。这里指准备吃饭。
寻饭:寻,不久;饭,吃饭。这里指吃饭的时候。
恐色:恐,担忧;色,脸色。这里指担忧的表情。
狗之事:狗,指战争或军事行动;事,事情。这里指战争的事情。
德不纯:德,道德;纯,纯洁。这里指道德不纯洁。
福禄并至:福,幸福;禄,官禄。这里指幸福和官禄同时到来。
幸:幸,侥幸,意外之喜。
雍:雍,和乐,这里指享受。
不当雍:不当,不应该;雍,和乐。这里指不应该享受。
不为幸:不,不是;幸,侥幸。这里指不是侥幸的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评注
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胜左人、中人,遽人来告。
此句开篇即点明赵襄子派遣新稚穆子征伐狄人,并取得了胜利,左人和中人均被击败。‘遽’字的使用,表现出胜利消息的迅速传达,体现了赵襄子对战争的重视和对胜利的渴望。
‘胜左人、中人’中的‘左人’、‘中人’应指狄人的不同部落或势力,赵襄子的胜利不仅是对敌方的打击,也是对自身国力的展示。
遽人来告,襄子将食,寻饭有恐色。
‘遽人来告’一句中的‘遽’字再次出现,强调了消息的突然性和紧迫性。赵襄子本应高兴地享用胜利的果实,却‘有恐色’,这种反差引人深思。
侍者曰:‘狗之事大矣,而主之色不怡,何也?’
侍者的提问,一方面是对赵襄子情绪变化的关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赵襄子作为君主的威严和神秘。
‘狗之事大矣’中的‘狗’字,可能是指赵襄子对待战争的态度,认为战争之事重大,不容轻视。
‘而主之色不怡’则是对赵襄子情绪变化的直接描述,‘不怡’一词表达了赵襄子内心的不安和忧虑。
‘何也’一问,既是对赵襄子情绪变化的追问,也是对赵襄子内心世界的探究。
襄子曰:‘吾闻之:德不纯而福禄并至,谓之幸。夫幸非福,非德不当雍,雍不为幸,吾以是惧。’
赵襄子的回答,深刻地揭示了他对待胜利的态度和对待德行的重视。他认为,如果德行不纯,即使得到了福禄,也只是侥幸,不是真正的福分。
‘德不纯而福禄并至’中的‘德’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福禄’则是指物质上的享受和荣誉,赵襄子认为这些并不是真正的幸福。
‘非德不当雍’中的‘雍’字,意为安定、和谐,赵襄子认为,真正的幸福和安定需要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
‘雍不为幸’进一步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德行的福分是不稳定的,不是真正的幸福。
‘吾以是惧’则是赵襄子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他担心自己的胜利会带来侥幸心理,导致德行的松懈,因此感到忧虑。
整段古文通过赵襄子对待胜利的态度,展现了一位君主对德行的重视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