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简子以晋阳为保鄣-原文
赵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鄣乎?’
简子曰:‘保鄣哉!’
尹铎损其户数。
简子戒襄子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简子以晋阳为保鄣-译文
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晋阳。他问尹铎:‘你是要把它治理成丝茧之地吗?还是作为防御的堡垒呢?’赵简子回答说:‘当然是要作为堡垒!’尹铎在治理时减少了晋阳的户籍数量。赵简子警告襄子说:‘如果晋国遇到困难,不要认为尹铎的职责不重要,也不要认为晋阳太远而不去依靠,一定要把它当作我们的根据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简子以晋阳为保鄣-注解
赵简子:赵简子,名鞅,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赵国的奠基人之一。
尹铎:尹铎,是赵简子派遣到晋阳的官员,负责管理当地的政务。
晋阳:晋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附近,是赵国的重要城池。
茧丝:茧丝,是指蚕茧中的丝,这里可能是一种比喻,表示对晋阳的战略重要性。
保鄣:保鄣,意为保卫边疆,这里指晋阳作为赵国的重要军事据点,用于防御外敌。
户数:户数,指一个地区内的居民家庭数量,这里可能是指晋阳的人口数量。
襄子:襄子,是赵简子的儿子,赵武灵王的弟弟,后来成为赵国的君主。
归:归,这里指返回,表示将晋阳视为可以依靠的基地,在晋国有难时可以返回晋阳寻求庇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简子以晋阳为保鄣-评注
赵简子使尹铎为晋阳,此句开篇点明了故事背景,赵简子派遣尹铎前往晋阳。‘使’字体现了赵简子对尹铎的信任和授权,‘为’字则表明了尹铎的任务和使命。
‘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鄣乎?”’这一段对话揭示了赵简子对尹铎任务的期望和疑问。‘以为茧丝乎’中的‘茧丝’隐喻了治理晋阳的精细和细致,而‘保鄣乎’则强调了晋阳作为边防重镇的重要性。赵简子通过这样的提问,既是对尹铎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他忠诚度的试探。
简子回答‘保鄣哉!’表明了他对晋阳边防地位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显示出他对尹铎的理解和支持。‘哉’字加强了语气,凸显了简子的决心。
‘尹铎损其户数’一句,揭示了尹铎在执行任务时的决策。‘损’字表明了尹铎对晋阳人口的减少,这一举措可能是为了减轻晋阳的负担,也可能是为了加强边防力量。此句体现了尹铎的务实和策略。
‘简子戒襄子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这一段话是赵简子对儿子襄子的告诫。‘戒’字表明了赵简子对襄子的责任感和期望。‘无以尹铎为少’和‘无以晋阳为远’强调了尹铎和晋阳在晋国政治和军事中的重要性,‘必以为归’则表明了赵简子希望襄子在晋国遇到困难时,能够将尹铎和晋阳视为可靠的依靠。
整段古文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现了赵简子对尹铎的信任和期望,以及尹铎在晋阳的职责和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晋国政治和军事的复杂性,以及领导者对边防和内部稳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