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文子请免叔孙穆子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文子请免叔孙穆子-原文

虢之会,鲁人食言,楚令尹围将以鲁叔孙穆子为戮,乐王鲋求货焉不予。

赵文子谓叔孙曰:‘夫楚令尹有欲于楚,少懦于诸侯。诸侯之故,求治之,不求致也。其为人也,刚而尚宠,若及,必不避也。子盍逃之?不幸,必及于子。’

对曰:‘豹也受命于君,以从诸侯之盟,为社稷也。若鲁有罪,而受盟者逃,必不免,是吾出而危之也。若为诸侯戮者,鲁诛尽矣,必不加师,请为戮也。夫戮出于身实难,自他及之何害?苟可以安君利国,美恶一心也。’

文子将请之于楚,乐王鲋曰:‘诸侯有盟未退,而鲁背之,安用齐盟?纵不能讨,又免其受盟者,晋何以为盟主矣,必杀叔孙豹。’

文子曰:‘有人不难以死安利其国,可无爱乎!若皆恤国如是,则大不丧威,而小不见陵矣。若是道也果,可以教训,何败国之有!吾闻之曰:‘善人在患,弗救不祥;恶人在位,不去亦不祥。’必免叔孙。’

固请于楚而免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文子请免叔孙穆子-译文

在虢国的会盟中,鲁国人没有履行他们的承诺,楚国的令尹打算把鲁国的叔孙穆子处死,乐王鲋向他索要财物但没有给。赵文子对叔孙说:‘楚国的令尹在楚国有很多欲望,对其他诸侯国却显得有些软弱。他们之所以寻求治理,并不是为了引起争端,而是为了寻求和平。他的性格刚烈且喜欢宠爱,如果有机会,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你为什么不逃走呢?不幸的是,你一定会受到牵连。’叔孙回答说:‘我接受君主的命令,是为了跟随诸侯的盟约,为了国家的利益。如果鲁国有罪,而作为盟约一方的我逃走,那就无法避免,这是我在外面给国家带来危险。如果我被诸侯处死,那鲁国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受到惩罚了,他们不会派遣军队来攻打我们,我愿意接受惩罚。被处死的事情如果出于自己的过错,那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别人来牵连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够使君主安心,国家利益得到保障,我就愿意把好坏都放在心里。’

文子打算向楚国请求,乐王鲋说:‘诸侯之间的盟约还没有解除,而鲁国就背叛了它,还需要什么盟约呢?即使不能惩罚他们,又免去了他们作为盟约者的责任,晋国怎么还能成为盟主呢?一定要杀掉叔孙豹。’文子说:‘有人不把死看作是对国家利益的牺牲,难道可以不爱惜他们吗!如果所有人都像这样关心国家,那么国家就不会失去威信,也不会被其他国家轻视了。如果这个道理真的能够实现,那么就可以用来教育人们,国家怎么会失败呢!我听说:“好人遇到困难,不去救助是不吉利的;坏人占据高位,不把他们罢免也是不吉利的。”一定要让叔孙免于被杀。’他坚持向楚国请求,最终使叔孙免于被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文子请免叔孙穆子-注解

虢之会:虢之会指的是古代虢国的一次会议或盟约。虢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虢之会可能是指虢国与周边诸侯国之间的会盟。

鲁人食言:食言指的是违背诺言,不履行承诺。这里的鲁人食言指的是鲁国的人没有履行他们之前的承诺。

楚令尹:楚令尹是楚国的高级官员,类似于宰相,负责国家的政务。

围将以鲁叔孙穆子为戮:围将是指楚令尹要围捕并处死鲁国的叔孙穆子,戮意为处死。

乐王鲋:乐王鲋是鲁国的一个官员,此处可能是指他拒绝给予楚令尹所需的东西。

赵文子:赵文子是赵国的一个官员,此处可能是指他劝说叔孙穆子。

叔孙穆子:叔孙穆子是鲁国的一个官员,此处可能是指他面临被楚令尹处死的危险。

社稷:社稷是古代中国对国家和国家的祭祀的代称,这里指国家。

赵文子谓叔孙曰:谓表示告诉或对…说。

子盍逃之:子是古代对对方的尊称,盍是何不,逃之表示逃跑。

不幸,必及于子:不幸表示不幸的事情,必及于子表示一定会发生在你身上。

豹也受命于君:豹是叔孙穆子的自称,受命于君表示接受君主的命令。

诸侯之故,求治之,不求致也:诸侯之故指的是诸侯国之间的旧怨,求治之表示寻求解决,不求致也表示不是追求报复。

刚而尚宠:刚表示刚强,尚宠表示喜欢被宠爱。

若及,必不避也:若及表示如果有机会,必不避也表示一定会抓住机会。

夫戮出于身实难,自他及之何害:夫表示发语词,戮出于身表示处死是出于自己的身体,实难表示实际上很难,自他及之何害表示如果别人加害于我,那又有什么害处呢?

苟可以安君利国,美恶一心也:苟表示如果,安君利国表示使君主安宁、国家有利,美恶一心表示好坏都一样对待。

文子将请之于楚:文子将请之于楚表示赵文子要去请求楚国。

乐王鲋曰:乐王鲋说表示乐王鲋发表意见。

诸侯有盟未退:诸侯有盟未退表示诸侯之间的盟约还没有解除。

齐盟:齐盟指的是诸侯国之间的盟约。

晋何以为盟主矣:晋何以为盟主矣表示晋国如何能成为盟主呢?

必杀叔孙豹:必杀叔孙豹表示一定要杀死叔孙豹。

有人不难以死安利其国:有人不难以死安利其国表示有人不把死亡当作困难来安定自己的国家。

可无爱乎:可无爱乎表示难道可以不爱吗?

若皆恤国如是:若皆恤国如是表示如果大家都这样关心国家的话。

则大不丧威,而小不见陵矣:则大不丧威表示就不会失去威望,而小不见陵矣表示就不会被小看。

若是道也果,可以教训,何败国之有:若是道也果表示如果这样做确实可行,可以教训表示可以教育别人,何败国之有表示怎么会是一个败国的做法!

吾闻之曰:吾闻之曰表示我听说。

善人在患,弗救不祥;恶人在位,不去亦不祥:善人在患,弗救不祥表示善良的人在困难中,不救助是不吉利的;恶人在位,不去亦不祥表示恶人在位子上,不去除也是不吉利的。

必免叔孙:必免叔孙表示一定要让叔孙免于难。

固请于楚而免之:固请于楚而免之表示坚决地请求楚国并最终使叔孙免于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文子请免叔孙穆子-评注

虢之会,鲁人食言,楚令尹围将以鲁叔孙穆子为戮,乐王鲋求货焉不予。

此句描绘了虢之会的历史背景,鲁国违背了盟约,楚国的令尹围打算以鲁国的叔孙穆子为戮,而乐王鲋拒绝给予他财物。这里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利益冲突,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赵文子谓叔孙曰:‘夫楚令尹有欲于楚,少懦于诸侯。诸侯之故,求治之,不求致也。其为人也,刚而尚宠,若及,必不避也。子盍逃之?不幸,必及于子。’

赵文子对叔孙穆子说,楚令尹虽然对楚国有所企图,但在诸侯面前显得有些软弱。他提醒叔孙穆子,如果楚令尹真的对鲁国有所行动,叔孙穆子最好逃走,否则不幸的事情可能会降临到他身上。这里展现了赵文子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叔孙穆子的关心,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外交斗争的智慧和谨慎。

对曰:‘豹也受命于君,以从诸侯之盟,为社稷也。若鲁有罪,而受盟者逃,必不免,是吾出而危之也。若为诸侯戮者,鲁诛尽矣,必不加师,请为戮也。夫戮出于身实难,自他及之何害?苟可以安君利国,美恶一心也。’

叔孙穆子回答赵文子,他受命于君,是为了维护诸侯之盟,保卫国家。他认为,如果鲁国有罪,作为受盟者逃走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做只会让自己陷入危险。他愿意接受诸侯的戮责,以示鲁国的忠诚。这里体现了叔孙穆子的忠诚和责任感,以及他对于国家和君主的忠诚。

文子将请之于楚,乐王鲋曰:‘诸侯有盟未退,而鲁背之,安用齐盟?纵不能讨,又免其受盟者,晋何以为盟主矣,必杀叔孙豹。’

文子打算向楚国请求,但乐王鲋表示反对,认为诸侯有盟约在先,鲁国却背弃了盟约,这样的盟约还有什么意义?他甚至认为,如果晋国不能惩罚鲁国,那么晋国作为盟主的脸面何在,因此必须杀死叔孙豹。这里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外交策略。

文子曰:‘有人不难以死安利其国,可无爱乎!若皆恤国如是,则大不丧威,而小不见陵矣。若是道也果,可以教训,何败国之有!吾闻之曰:‘善人在患,弗救不祥;恶人在位,不去亦不祥。’必免叔孙。’

文子反驳乐王鲋的观点,认为有人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顾生死,这是值得尊敬的。如果所有人都像叔孙穆子一样关心国家,那么国家就不会失去威信,也不会受到外来的欺凌。他引用古语,强调在困难时刻救助善良的人,以及在恶人当道时将其罢免的重要性,最终成功说服楚国免除了叔孙穆子的罪责。

固请于楚而免之。

最后,文子坚持请求楚国免除了叔孙穆子的罪责,这体现了他的坚持和智慧,同时也展示了春秋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文子请免叔孙穆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69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