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文子为室张老谓应从礼-原文
赵文子为室,斫其椽而砻之,张老夕焉而见之,不谒而归。
文子闻之,驾而往,曰:‘吾不善,子亦告我,何其速也?’
对曰:天子之室,斫其椽而砻之,加密石焉;诸侯砻之;大夫斫之;士首之。
备其物,义也;从其等,礼也。
今子贵而忘义,富而忘礼,吾惧不免,何敢以告。
文子归,令之勿砻也。
匠人请皆斫之,文子曰:‘止。为后世之见之也,其斫者,仁者之为也,其砻者,不仁者之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文子为室张老谓应从礼-译文
赵文子建造了一间屋子,砍下了椽子并磨光它,张老在傍晚时分看到这一幕,没有拜访就回去了。赵文子听说了这件事,驾车去见张老,说:‘我不善,你也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张老回答说:‘天子的屋子,砍下椽子磨光它,还要镶嵌上宝石;诸侯的屋子,只磨光椽子;大夫的屋子,砍下椽子;士的屋子,直接使用原木。准备好所有的装饰,这是符合道义的;按照各自的等级来装饰,这是符合礼节的。现在您虽然地位高贵却忘记了道义,虽然富有却忘记了礼节,我担心您不会免于罪责,怎么敢立刻告诉您呢。’赵文子回到家,命令停止磨光椽子。工匠请求全部砍伐并磨光,赵文子说:‘停下。为了让后世的人看到,那些砍伐的,是仁者所为,那些磨光的,是不仁者所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文子为室张老谓应从礼-注解
赵文子:赵文子,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贵族,此处指代赵文子本人。
室:房屋,住宅。
斫:砍伐,此处指砍伐椽木。
椽:椽木,房屋屋顶的横木。
砻:打磨,此处指打磨椽木。
张老:张老,赵文子的家臣或朋友。
夕:晚上。
谒:拜访,求见。
驾:驾车。
不善:不好,不恰当。
天子:古代中国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称号。
诸侯:古代中国分封制度下的地方诸侯。
大夫:古代中国分封制度下的贵族,地位低于诸侯。
士:古代中国分封制度下的最低等级的贵族。
备其物:准备其所需之物。
义:道德原则,正义。
从其等:遵循其等级。
礼: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
富而忘礼:富有而忘记礼仪。
匠人:工匠,手艺人。
仁者:有仁爱之心的人。
不仁者:没有仁爱之心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文子为室张老谓应从礼-评注
赵文子为室,斫其椽而砻之,张老夕焉而见之,不谒而归。
此句描述了赵文子修建房屋的过程,他亲自砍伐椽木并对其进行加工。张老在夜晚偶然看到这一场景,但没有打扰赵文子,而是选择离开。这里展现了赵文子勤奋劳作的形象,以及张老对赵文子劳动的尊重。
文子闻之,驾而往,曰:‘吾不善,子亦告我,何其速也?’
赵文子得知张老看到他劳作后并未打扰,感到惊讶,于是驾车前往询问。这里的‘不善’可能指的是赵文子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质疑,而‘何其速也’则表达了赵文子对张老迅速离开的疑惑。
对曰:‘天子之室,斫其椽而砻之,加密石焉;诸侯砻之;大夫斫之;士首之。备其物,义也;从其等,礼也。今子贵而忘义,富而忘礼,吾惧不免,何敢以告。’
张老对赵文子的疑问进行了回答,他以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为背景,阐述了房屋建造中不同等级的人所应承担的职责。天子之室最为讲究,诸侯次之,大夫再次,士最后。这种等级制度不仅体现了‘义’,即各司其职,也体现了‘礼’,即遵循社会规范。张老指出赵文子虽然地位高贵,却忘记了这些原则,因此他担心赵文子无法避免不良后果,所以不敢直接指出。
文子归,令之勿砻也。
赵文子回到家中,听从了张老的劝告,下令停止对椽木的加工。
匠人请皆斫之,文子曰:‘止。为后世之见之也,其斫者,仁者之为也,其砻者,不仁者之为也。’
工匠们请求继续加工椽木,但赵文子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为了让后世看到仁者的作为,而不是不仁者的行为。这体现了赵文子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和对仁义道德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