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宣子请师伐宋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宣子请师伐宋-原文

宋人弑昭公,

赵宣子请师于灵公以伐宋,

公曰:‘非晋国之急也。’

对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明训也。’

今宋人弑其君,是反天地而逆民则也,

天必诛焉。

晋为盟主,而不修天罚,将惧及焉。

公许之。

乃发令于太庙,

召军吏而戒乐正,

令三军之钟鼓必备。

赵同曰:‘国有大役,不镇抚民而备钟鼓,何也?’

宣子曰:‘大罪伐之,小罪惮之。’

侵袭之事,陵也。

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

战以钲于、丁宁,儆其民也。

袭侵密声,为暂事也。

今宋人弑其君,罪莫大焉!

明声之,犹恐其不闻也。

吾备钟鼓,为君故也。

乃使旁告于诸侯,

治兵振旅,

鸣钟鼓,以至于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宣子请师伐宋-译文

宋国人杀了他们的国君昭公,赵宣子向晋灵公请求出兵攻打宋国,晋灵公说:‘这不是我们晋国的当务之急。’赵宣子回答说:‘天地是最大的,其次是君臣关系,这些都是明确的教训。现在宋国人杀害了他们的国君,这是违背天地之道、违背民众意愿的行为,上天必定会惩罚他们。晋国作为盟主,如果不执行上天的惩罚,我们也会担心受到牵连。’晋灵公同意了他的请求。

于是,在太庙发布命令,召集军吏并告诫乐正,命令三军的钟鼓必须准备齐全。赵同说:‘国家有大事要办,不安抚民众却准备钟鼓,这是为什么?’赵宣子说:‘对于大罪要严厉讨伐,对于小罪也要警惕。对于突然的袭击,我们称之为‘陵’。因此,我们要准备钟鼓,是为了声讨他们的罪行;战斗时用号角和鼓声,是为了警示我们的民众。对于秘密的袭击和偷袭,我们不需要大张旗鼓,因为那只是暂时的事情。现在宋国人弑君,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行了!我们要大声地声讨,还担心他们听不到。我准备钟鼓,是为了我们的国君。’

于是派人通知各诸侯国,整治军队,整顿行旅,鸣钟击鼓,一直开到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宣子请师伐宋-注解

弑:指杀害,特别是对君王的暗杀。

昭公:指宋国的君主,昭公是宋国的一个君主称号。

赵宣子:指赵盾,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

灵公:指晋国的君主,灵公是晋国的一个君主称号。

师:指军队。

非晋国之急也:意思是这不是晋国迫在眉睫的紧急事务。

天地:指自然界和宇宙,古代中国哲学中认为天地是至高无上的。

君臣:指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关系,是古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基础。

明训:明确的教育或训诫。

反天地而逆民则:违背天地之道和民众的意愿。

天必诛焉:天意必将对其进行惩罚。

晋为盟主:晋国作为诸侯联盟的领导者。

不修天罚:不执行天意所定的惩罚。

将惧及焉:担心这种不作为会波及到自己。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

军吏:指军队中的官员。

戒乐正:命令乐官做好准备。

钟鼓:古代用于军事行动的乐器,钟鼓齐鸣表示战事即将开始。

赵同:赵宣子的同族兄弟。

大役:重大的军事行动。

镇抚民:安抚和稳定民众。

伐备钟鼓:准备战争所需的钟鼓。

声其罪也:通过声音宣布其罪行。

战以:在战斗中使用。

于:古代的一种战鼓,用于指挥军队。

丁宁:古代的一种战鼓,用于传达命令。

儆其民也:警告和激励民众。

袭侵密声:偷袭或侵扰时,保持低调和秘密。

为暂事也: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行为。

旁告于诸侯:向其他诸侯国通报情况。

治兵振旅:整饬军队,整顿行旅。

鸣钟鼓:敲响钟鼓,发出军事行动的信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宣子请师伐宋-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与宋国之间的一次冲突。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斗争以及伦理道德观念。

首先,文章开篇即点明了宋人弑昭公的事件,这是对君臣伦理的严重违背。‘弑昭公’一词,不仅揭示了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

赵宣子请师于灵公以伐宋,表明晋国作为盟主,有责任维护周王朝的权威和秩序。公曰:‘非晋国之急也。’这一回应,反映了晋国内部的不同意见,也体现了当时政治决策的复杂性。

赵宣子的对答‘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明训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和君臣伦理。他认为宋人弑君是逆天而行,违背了天地之道和君臣之礼,因此应当受到天罚。

‘晋为盟主,而不修天罚,将惧及焉’这句话强调了晋国作为盟主的责任。赵宣子认为,如果不采取行动,晋国也将受到天罚,这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依赖关系。

‘乃发令于太庙,召军吏而戒乐正,令三军之钟鼓必备’这一段描述了晋国准备出兵的仪式。太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发令于此,意味着此次行动具有神圣的使命。

赵同的疑问‘国有大役,不镇抚民而备钟鼓,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军事行动的担忧。宣子的回答‘大罪伐之,小罪惮之’则表明,针对不同罪行,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以钲于、丁宁,儆其民也’这句话说明了军事行动的目的和手段。通过鸣钟鼓声讨宋国的罪行,以及通过钲声和丁宁(古代军号)来警示民众,体现了军事行动的威慑力。

‘今宋人弑其君,罪莫大焉!明声之,犹恐其不闻也。吾备钟鼓,为君故也’宣子的回答表明,此次行动是为了维护君臣之礼和天命观念,是对宋国暴行的正义反击。

最后,‘乃使旁告于诸侯,治兵振旅,鸣钟鼓,以至于宋’这一段描述了晋国出兵的盛况,也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声援和军事联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赵宣子请师伐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68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