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董安于辞赵简子赏-原文
下邑之役,董安于多。
赵简子赏之,辞,固赏之,对曰:
“方臣之少也,进秉笔,赞为名命,称于前世,立义于诸侯,而主弗志。
及臣之壮也,耆其股肱以从司马,苛慝不产。
及臣之长也,端委韠带以随宰人,民无二心。
今臣一旦为狂疾,而曰‘必赏女’,与余以狂疾赏也,不如亡!
趋而出,乃释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董安于辞赵简子赏-译文
在下邑那场战役中,董安于立下了很多战功。
赵简子想要赏赐他,但他推辞了。
赵简子坚持要赏赐,董安于回答说: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拿着笔,辅助制定名号和命令,在前人中得到认可,在诸侯中树立了正义,但君主并没有记住这些。
等到我壮年时,我像他的左右手一样跟随司马,严惩邪恶,不让它们滋生。
到了我年老时,我穿着官服,带着官印,跟随宰人,使得百姓没有二心。
现在我突然得了狂病,你说‘一定要赏赐我’,这是用狂病来赏赐我,我宁愿死去!”
说完,他急忙离开,赵简子于是放过了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董安于辞赵简子赏-注解
下邑之役:下邑之役指的是赵简子时期的一场战役,下邑是赵国的一个城邑,这场战役对赵国具有重要意义。
董安于:董安于,赵简子的重要谋士,以智谋著称。
赵简子:赵简子,春秋时期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的父亲,以政治才干和军事才能著称。
赏:赏赐,指给予奖励或报酬。
辞:辞谢,拒绝。
固赏之:坚决赏赐,表示坚持给予奖励。
方臣之少也:臣年轻的时候,指董安于年轻时的事迹。
进秉笔:进献文辞,指董安于年轻时献上自己的文辞。
赞为名命:被赞誉为有名誉的文辞,指董安于的文辞被广泛认可。
称于前世:在前代有名声,指董安于的文辞在前人中有很高的评价。
立义于诸侯:在诸侯中树立正义,指董安于在诸侯之间以正义著称。
而主弗志:但是君主并未重视,指赵简子没有重视董安于的贡献。
及臣之壮也:臣壮年时,指董安于壮年时期的事迹。
耆其股肱以从司马:被君主视为得力的助手,指董安于在赵简子手下担任重要职务。
苛慝不产:严于律己,指董安于在位时严格约束自己,不产生不良行为。
及臣之长也:臣老年时,指董安于老年时期的事迹。
端委韠带:穿着正式的官服,指董安于作为官员的形象。
以随宰人:跟随宰相,指董安于在宰相身边工作。
民无二心:民众没有二心,指董安于在位时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狂疾:狂疾,这里比喻荒谬的言论或行为。
释之:释放他,指赵简子最终没有处罚董安于,而是放他离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董安于辞赵简子赏-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赵简子与董安于的一段对话。从专业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这段文字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赵简子对董安于的赏赐,本是一种对董安于忠诚和贡献的认可,但董安于却以谦逊的态度拒绝,表现出了古代士人的谦德和忠诚。
其次,董安于的回答中‘进秉笔,赞为名命’一句,反映了古代士人的文化修养和责任感。‘进秉笔’意味着董安于在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有所建树,‘赞为名命’则说明他的名声和贡献被世人所认可。
再者,董安于在回答中提到‘立义于诸侯’,这表明他在处理外交关系时,坚守正义,赢得了各国的尊重。这种以义为重的态度,是古代士人道德修养的体现。
‘及臣之壮也,耆其股肱以从司马,苛慝不产’一句,描绘了董安于在壮年时期辅佐司马,为国家稳定立下汗马功劳。‘耆’字的使用,表现出董安于对国家忠诚的深厚情感。
‘及臣之长也,端委韠带以随宰人,民无二心’一句,则展现了董安于在晚年时期辅佐宰人,使民众安居乐业。‘端委’和‘韠带’都是古代官员的服饰,说明董安于在官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董安于以‘必赏女’和‘狂疾’为借口拒绝赏赐,实则是对赵简子的试探。他的这种机智和智慧,体现了古代士人的政治谋略。
总之,这段古文通过董安于的回答,展现了古代士人的道德品质、政治智慧和文化修养,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