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董叔欲为系援-原文
董叔将娶于范氏,
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
曰:‘欲为系援焉。’
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
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董叔欲为系援-译文
董叔打算娶范家的女儿,叔向说:‘范家那么有钱,你何必还要这么做呢!’董叔回答说:‘我是想通过这桩婚事来寻求帮助。’有一天,董祁向范献子抱怨说:‘你不尊重我。’范献子抓住他,把他绑在庭院里的槐树上。叔向经过那里,说:‘你为什么不替我求情呢?’叔向说:‘想要帮助,已经得到了帮助;想要支持,也已经得到了支持。既然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还需要再求什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董叔欲为系援-注解
董叔:董叔,人名,此处指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娶于范氏:娶于范氏,指董叔计划与范氏家族联姻。
范氏:范氏,春秋时期的一个贵族姓氏,以范宣子、范献子等为代表人物。
盍已乎:盍已乎,古汉语中的反问句,意为‘何不停止呢?’
欲为系援焉:欲为系援焉,意为‘想要建立关系和帮助’。系援,指建立联系和互相支持的关系。
董祁愬:董祁愬,人名,此处指董叔的子女,可能是女儿。
范献子:范献子,范氏家族成员,此处指范氏家族中的某位大夫。
执而纺于庭之槐:执而纺于庭之槐,指范献子将董祁愬捉住,并在庭院中的槐树上纺线。这里的纺线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动作,表示对董祁愬的惩罚或羞辱。
叔向:叔向,人名,此处指与董叔同族的大夫,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为我请乎:为我请乎,意为‘为我求情’。
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叔向在这里的意思是‘已经求取了关系,关系已经建立;已经求取了帮助,帮助已经得到’。系和援都是指建立联系和互相支持的关系。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欲而得之,又何请焉,叔向在这里的意思是‘既然已经得到了想要的,又何必再求别人呢?’表达了一种满足现状的态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董叔欲为系援-评注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
此句中,叔向对董叔的婚姻选择提出了质疑。‘范氏富’三字点明了范氏家族的财富,而‘盍已乎’则是对这种财富的否定,表达了叔向对物质追求的批判态度。‘盍’字在此处有‘何不’之意,叔向的言外之意是,既然范氏家族财富如此丰厚,为何还要继续追求婚姻?这反映了叔向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以及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曰:‘欲为系援焉。’
董叔的回答‘欲为系援焉’表明了他对婚姻的真正目的。‘系’在此处有‘结交’之意,‘援’则指‘依靠’。董叔希望通过婚姻与范氏家族建立联系,寻求政治上的支持与依靠。这里的‘欲’字,揭示了董叔内心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他对现实利益的追求。
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
这句话描绘了董祁对范献子的不满。‘愬’字有‘抱怨’之意,‘不吾敬也’则直接表达了董祁对范献子不尊重自己的不满。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微妙,以及家族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
叔向的提问‘子盍为我请乎’既是对董祁的关心,也是对范献子的试探。‘盍’字再次出现,表达了叔向对董祁的关切,希望他能为自己说情。而‘为我请’则暗示了叔向对范献子的不满,希望他能改变对董祁的态度。
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叔向的回答深刻揭示了人性的贪婪与现实的无奈。‘求系’和‘求援’分别代表了董叔对婚姻的两种追求,而‘既系矣’和‘既援矣’则表明他已经得到了这些。叔向的‘欲而得之’揭示了人性的贪婪,而‘又何请焉’则是对现实无奈的感叹。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以及在这种追求中产生的矛盾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