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献子戒人不可以不学-原文
范献子聘于鲁,
问具山、敖山,
鲁人以其乡对。
献子曰:‘不为具,敖乎?’
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
献子归,
遍戒其所知曰:‘人不可以不学。’
吾适鲁而名其二讳,
为笑焉,
唯不学也。
人之有学也,
犹木之有枝叶也。
木有枝叶,
犹庇荫人,
而况君子之学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献子戒人不可以不学-译文
范献子去鲁国出差,询问了具山和敖山的情况,鲁国人就按照他们的乡名来回答。范献子说:‘不是具山,难道是敖山吗?’对方回答说:‘这是先代国君献公和武公的名字。’范献子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就对他的朋友和部下说:‘人不能不学习。我去鲁国的时候,提到了他们的两个名字,结果被他们嘲笑,这就是不学习的后果。人的学习,就像树木有枝叶一样。树木有了枝叶,可以给人遮荫,何况是君子的学问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献子戒人不可以不学-注解
范献子:范献子,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姓范名献,字子。此处在文中指的是范献子本人。
聘:指被聘请或受雇于某地。
鲁:指鲁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具山:具山,指鲁国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敖山:敖山,指鲁国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乡:指家乡,这里指鲁国。
先君:指已故的君主,这里指鲁国的先代君主。
献、武:指鲁国的先代君主的名字,献和武是他们的谥号。
讳:讳,同上,指避讳。
遍戒:遍,意为全面;戒,意为告诫。遍戒即全面告诫。
所知:指所了解的人,这里指范献子所认识的人。
适:通假字,同‘往’,表示前往。
名:指提及、说出。
其: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具山和敖山。
为笑焉:为笑,成为笑柄;焉,语气词,相当于‘了’。整句意为成为笑柄。
唯:表示强调,相当于‘只有’。
不学:不学习。
犹:表示比喻,相当于‘如同’。
枝叶:树木的枝条和叶子,比喻事物的辅助部分。
庇荫:庇护,遮荫,比喻给予保护或帮助。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献子戒人不可以不学-评注
范献子聘于鲁,问具山、敖山,鲁人以其乡对。
此句描述了范献子出使鲁国,询问具山、敖山的位置,鲁国人以这两座山是其家乡来回答。这里的‘聘’字,体现了古代外交中的一种礼仪行为,‘问’字则展现了范献子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和对鲁国文化的尊重。
献子曰:‘不为具,敖乎?’
范献子对此回答表示疑惑,‘不为具’中的‘不为’可以理解为‘不成为’,‘具’指的是具山,‘敖’指的是敖山,范献子可能是在询问这两座山为何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里的对话体现了范献子的直率和对于事物命名规则的探究。
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
鲁人的回答揭示了具山和敖山之所以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原因,即这两座山是为了纪念鲁国的先君献公和武公。‘讳’在古代指对君主或尊贵者的名字避讳,以示尊敬。这里的回答体现了鲁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祖先的怀念。
献子归,遍戒其所知曰:‘人不可以不学。’
范献子回国后,他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无知,并以此为契机告诫身边的人‘人不可以不学’。这里的‘归’字,意味着范献子从鲁国归来,‘戒’字则表明他以此事为戒,意在提醒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吾适鲁而名其二讳,为笑焉,唯不学也。’
范献子在这里自嘲地说,自己在鲁国因为不知鲁国的忌讳而犯了错误,被人嘲笑。这里的‘适’字,再次体现了范献子对鲁国文化的尊重,而‘名其二讳’则是对自己无知的一种反思。
‘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
范献子用树木的枝叶来比喻人的学习,认为学习就像树木的枝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这里的比喻生动形象,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学习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
范献子进一步将树木的庇荫与人联系起来,认为学习不仅可以提升个人修养,还可以惠及他人。这里的‘庇荫’寓意着学习的正面影响,‘君子之学’则是对学习者品质的肯定。整句话强调了学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