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武子杖文子-原文
范文子暮退于朝。
武子曰:‘何暮也?’
对曰:‘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
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尔童子,而三掩人于朝。吾不在晋国,亡无日矣。’
击之以杖,折委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武子杖文子-译文
范文子在傍晚时分从朝廷退下。武子问:‘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范文子回答说:‘今天朝堂上有秦国客人用隐晦的话提问,大夫们都没有能够应对,我知道有三处是如此。’武子生气地说:‘大夫们并不是不能应对,而是因为谦让给长辈。你不过是个小孩子,却在朝堂上三次让大人失言。我如果不在晋国,晋国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于是用杖击打他,折断了范文子头上的簪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武子杖文子-注解
暮退于朝:指在傍晚时分从朝廷退下。‘暮’指傍晚,‘退’指离开,‘朝’指朝廷。
何暮也:‘何暮也’是询问对方为何这么晚才从朝廷退下。
秦客:指来自秦国的客人。
廋辞:‘廋’在此处通‘瘦’,‘辞’指言辞,‘廋辞’即言辞贫乏,这里可能指秦客的言辞难以应对。
大夫莫之能对也:‘大夫’指当时的官员,‘莫之能对也’表示没有人能够应对或回答他的问题。
吾知三焉:‘吾’指说话者自己,‘知’指知道,‘三焉’表示他知道的三个问题。
让父兄也:‘让’指谦让,‘父兄’指前辈或长辈。
尔童子:‘尔’是古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童子’指年轻人,这里可能指说话者年纪较轻。
三掩人于朝:‘掩’指遮蔽,‘三掩人于朝’表示三次在朝廷上遮蔽了别人的光彩或机会。
吾不在晋国,亡无日矣:‘吾’指说话者自己,‘不在晋国’表示他不在晋国,‘亡无日矣’表示晋国即将灭亡,没有多少日子了。
击之以杖,折委笄:‘击之以杖’指用杖子打,‘折委笄’指折断了发簪,这里可能指武子愤怒之下用杖子打人并折断了对方的发簪。‘委’指掉落,‘笄’是古代的一种发饰,用来固定头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武子杖文子-评注
范文子暮退于朝,武子曰:‘何暮也?’
此句描绘了范文子在朝中退朝的情景,‘暮退于朝’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上的傍晚退朝,也隐含了范文子因朝政之累而心灰意冷的情绪。武子询问其为何退得如此之晚,反映出武子对朝政的关心以及对范文子退朝原因的疑惑。
对曰:‘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
范文子回答道,是因为有秦国客人以诡辩之辞在朝中辩论,朝中大夫无人能应对,而他能够识破三处。此句突出了范文子的智慧和洞察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朝政的混乱和朝臣的无奈。
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尔童子,而三掩人于朝。吾不在晋国,亡无日矣。’
武子听后大怒,认为朝中大夫并非不能应对,而是故意退让给长辈。他对范文子称之为‘童子’并指责其‘三掩人于朝’表示不满,认为范文子年轻气盛,不顾长辈,这种行为将导致晋国的灭亡。武子的愤怒反映了当时朝臣之间的权力斗争和辈分观念。
击之以杖,折委笄。
最后一句描述了武子愤怒之下用杖击打范文子,折断了范文子的笄。这一行为既是对范文子的惩罚,也是武子情绪的宣泄。笄是古代士人佩戴的装饰品,此句寓意着武子对范文子智慧的打压和对朝政的不满。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当时晋国朝政的混乱、朝臣之间的矛盾以及辈分观念的束缚。范文子的智慧和武子的愤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古代士人的政治抱负和道德观念。同时,这段文字也揭示了古代社会中的权力斗争和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