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忧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忧-原文

鄢之役,晋伐郑,荆救之。

栾武子将上军,范文子将下军。

栾武子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称晋之德,诸侯皆叛,国可以少安。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诸臣之内相与,必将辑睦。今我战又胜荆与郑,吾君将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昵而益妇人田,不夺诸大夫田,则焉取以益此?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将与几人?战若不胜,则晋国之福也;战若胜,乱地之秩者也,其产将害大,盍姑无战乎!’

栾武子曰:‘昔韩之役,惠公不复舍;邲之役,三军不振旅;箕之役,先轸不复命:晋国固有大耻三。今我任晋国之政,不毁晋耻,又以违蛮、夷重之,虽有后患,非吾所知也。’

范文子曰:‘择福莫若重,择祸莫若轻,福无所用轻,祸无所用重,晋国故有大耻,与其君臣不相听以为诸侯笑也,盍姑以违蛮、夷为耻乎。’

栾武子不听,遂与荆人战于鄢陵,大胜之。

于是乎君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昵,杀三郤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于是乎国人不蠲,遂弑诸翼,葬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

厉公之所以死者,唯无德而功烈多,服者众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忧-译文

在鄢地的战役中,晋国攻打郑国,楚国前来援助郑国。栾武子率领上军,范文子率领下军。栾武子想要出战,但范文子不愿意,他说:‘我听说,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享受更多的福气,没有德行却能让别人服从的人,必定会自食其果。如果我们的国家能够以德服人,那么其他诸侯国都会背叛,国家就能稍微安宁一些。正是因为有诸侯国存在,我们才不断受到干扰,所有诸侯国都是我们动荡的根源。而且只有圣人才能既没有外患也没有内忧,如果不是圣人,那么没有外患必然会有内忧,为什么不暂时放弃楚国和郑国,把它们当作外患呢?我们国内的臣子们如果能够和睦相处,那么国家就会更加稳定。现在如果我们出战并且战胜了楚国和郑国,我们的国君将会变得聪明而强大,忽视教育而加重赋税,扩大自己的亲信势力,增加妇女的田地,而不夺取大夫们的田地,那么从哪里来增加这些田地呢?那些放弃家园而逃亡的臣子,又有多少人呢?如果我们战败,那将是晋国的福气;如果我们胜利,那只会是混乱的根源,我们的损失将会很大,为什么不暂时不打仗呢?’

栾武子说:‘以前在韩地的战役中,晋惠公不回军营;在邲地的战役中,三军士气低落;在箕地的战役中,先轸没有完成使命:晋国确实有三次重大的耻辱。现在我负责晋国的政务,如果不洗刷晋国的耻辱,反而因为违背蛮夷而加重耻辱,即使有后来的麻烦,也不是我所知道的。’

范文子说:‘选择福气不如选择重大,选择灾祸不如选择轻微,福气如果不用就变得轻微,灾祸如果不用就变得重大,晋国已经有过重大的耻辱,如果国君和大臣们不和睦,让其他诸侯国嘲笑,为什么不把违背蛮夷当作耻辱呢?’

栾武子没有听从范文子的建议,于是与楚军在鄢陵交战,并大获全胜。于是国君变得聪明而强大,忽视教育而加重赋税,扩大自己的亲信势力,杀死了三个郤氏家族的人,并将尸体陈列在朝堂上,将他们的家产分给了妇女,于是国内的人民不得安宁,最终在翼地被杀,葬在翼东门外,只用一辆车作为陪葬。晋厉公之所以死亡,是因为他没有德行但功绩却很多,能够使别人服从的人太多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忧-注解

鄢之役:鄢之役是指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在鄢(今河南省鄢陵县)的一次战役。

晋伐郑:晋伐郑是指晋国对郑国的军事征伐。

荆救之:荆救之是指楚国出兵援助郑国。

栾武子:栾武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领,姓栾,名武子。

范文子:范文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领,姓范,名武子。

上军:上军是指军队中的主力部队。

下军:下军是指军队中的辅助部队。

厚德:厚德是指深厚的德行,指一个人的品德高尚。

多福:多福是指能够得到许多福气。

无德而服者众:无德而服者众是指没有德行却能够使众多人服从的人。

自伤:自伤是指自己伤害自己。

诸侯:诸侯是指古代中国分封制下的各国君主。

圣人:圣人是指道德修养极高的人。

外患:外患是指来自外部的祸患。

内忧:内忧是指来自内部的忧虑。

盍:盍是一个古汉语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何不”或“何不如此”。

委室而徒退:委室而徒退是指放弃职位而隐退。

邲之役:邲之役是指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在邲(今河南省沁阳市)的一次战役。

箕之役:箕之役是指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在箕(今河南省禹州市)的一次战役。

先轸:先轸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领。

毁晋耻:毁晋耻是指损害晋国的荣誉。

蛮、夷:蛮、夷是指古代对南方和北方非华夏民族的称呼。

违蛮、夷:违蛮、夷是指违背对蛮、夷的礼节。

智:智是指智慧,这里指国君的决策能力。

力:力是指力量,这里指国家的实力。

怠教:怠教是指懈怠教育,指国君不重视教育。

重敛:重敛是指加重赋税。

私昵:私昵是指亲近的人,这里指国君的亲信。

三郤:三郤是指晋国三位大臣的名字。

朝:朝是指朝廷,指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妇人:妇人是指女性,这里指国君的宠妃。

国人:国人是指国家的居民,这里指晋国的百姓。

翼:翼是指地名,这里指晋国的一个地区。

车一乘:车一乘是指一辆战车。

功烈:功烈是指功绩和业绩。

服者众:服者众是指服从的人很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忧-评注

鄢之役,晋伐郑,荆救之。此句描绘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晋国与郑国之间的矛盾激化,导致战争爆发。荆国作为第三方介入,体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栾武子将上军,范文子将下军。此句说明了军队的编制和将领的任命,体现了古代军事制度中的等级观念和分工合作。

栾武子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范文子此言,强调了道德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国家才能获得真正的福祉,而依靠武力征服的国家终将自食恶果。

称晋之德,诸侯皆叛,国可以少安。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范文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认为晋国若能以德服人,则诸侯国自会归附,国家才能得到安宁。同时,他也指出诸侯国之间的纷争是导致国家动荡的根本原因。

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诸臣之内相与,必将辑睦。今我战又胜荆与郑,吾君将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昵而益妇人田,不夺诸大夫田,则焉取以益此?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将与几人?战若不胜,则晋国之福也;战若胜,乱地之秩者也,其产将害大,盍姑无战乎!”范文子在此处表达了他对战争后果的担忧,认为战争胜利后,国君可能会滥用权力,加重百姓负担,导致国内矛盾激化。他建议暂时放弃战争,以避免更大的灾难。

栾武子曰:‘昔韩之役,惠公不复舍;邲之役,三军不振旅;箕之役,先轸不复命:晋国固有大耻三。’栾武子回顾了晋国历史上的三次耻辱,以此证明晋国必须雪耻的决心。

范文子曰:‘择福莫若重,择祸莫若轻,福无所用轻,祸无所用重,晋国故有大耻,与其君臣不相听以为诸侯笑也,盍姑以违蛮、夷为耻乎。’范文子再次强调了他的观点,认为晋国应该以历史上的耻辱为耻,而不是以与荆、郑的战争为耻。

栾武子不听,遂与荆人战于鄢陵,大胜之。于是乎君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昵,杀三郤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于是乎国人不蠲,遂弑诸翼,葬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厉公之所以死者,唯无德而功烈多,服者众也。’此段描述了战争的结果和晋国内部的动荡,揭示了战争胜利后国家政治的腐败和君臣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国君的死亡。范文子的预言不幸成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战争带来的灾难。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忧》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66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