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私难必作-原文
反自鄢,范文子谓其宗、祝曰:
君骄泰而有烈,夫以德胜者犹惧失之,而况骄泰乎?
君多私,今以胜归,私必昭。
昭私,难必作,吾恐及焉。
凡吾宗、祝,为我祈死,先难为免。
七年夏,范文子卒。
冬,难作,始于三郤,卒于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私难必作-译文
范文子从鄢地回来,他对自己的宗族成员和祭祀官说:‘君主骄傲自大,行为放纵,而且性格暴烈。那些依靠德行来赢得胜利的人还担心会失去它,更何况是骄傲放纵的人呢?君主私心很重,现在他打了胜仗回来,他的私心一定会暴露出来。私心一旦暴露,麻烦就会随之而来,我担心自己会受到影响。所有我的宗族成员和祭祀官,请为我祈祷,希望我能先于困难到来之前去世。’七年后夏天,范文子去世。冬天,麻烦果然发生了,起初是从三个郤家开始的,最终导致了公室的危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私难必作-注解
反自鄢:反自鄢指的是范文子从鄢地返回晋国。鄢,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
范文子:范文子,名士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晋文公的儿子。
宗:宗,指同宗族的人,这里指的是范文子的同族。
祝:祝,指负责祭祀、祈祷的官吏。
君骄泰而有烈:君骄泰,指国君骄傲自大,泰,意为傲慢、放纵。烈,指猛烈、激烈。
德胜:德胜,指凭借道德和才能取胜。
私:私,指个人的私利、私欲。
胜归:胜归,指战争胜利后返回。
昭私:昭私,指私欲或私情显露出来。
难作:难作,指发生灾难或变故。
三郤:三郤,指晋国三位名叫郤的家臣,这里可能指的是他们的叛乱。
公:公,指晋国的国君,这里可能指的是晋厉公。
祈死:祈死,指祈求死亡,这里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际上是指请求国君宽恕,避免灾祸。
先难为免:先难为免,指先承担困难,以免及于他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私难必作-评注
反自鄢,范文子谓其宗、祝曰:
此句开篇点明范文子从鄢地返回,并对其宗族和祝官(古代负责祭祀和祈祷的官吏)进行告诫。‘反自鄢’中的‘反’字,意为返回,‘鄢’为地名,表明范文子曾外出,此处可能是指他从外地的流放地返回。
‘范文子谓其宗、祝曰’表明范文子的话语是对宗族和祝官的,这里‘谓’字表示他对他们的告诫和预言,‘其宗’指的是他的宗族成员,‘祝’则是指负责祭祀的官员。
‘君骄泰而有烈,夫以德胜者犹惧失之,而况骄泰乎?’
范文子在此句中表达了对国君行为的担忧。‘君骄泰’中的‘骄’指国君骄傲自大,‘泰’则表示他过于自信,‘有烈’则是指他的行为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范文子认为,即使是凭借德行取胜的人,也可能会失去一切,那么对于一个骄傲自大且自信过度的人来说,失去一切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夫以德胜者犹惧失之’这句话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即使是拥有德行的人也害怕失去,那么国君的骄傲自大就更加危险。
‘而况骄泰乎?’中的‘而况’是反问语气,进一步强调了国君骄傲自大的危险性。
‘君多私,今以胜归,私必昭。’
范文子接着指出国君的另一个问题:他私欲过多。‘多私’表示国君过于自私,‘今以胜归’说明国君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这也可能暴露他的私欲。‘私必昭’意味着他的私欲将会被众人所知。
‘昭私,难必作,吾恐及焉。’
范文子认为,一旦国君的私欲被暴露,必然会引起祸端。‘昭私’指的是私欲被公之于众,‘难必作’则是指必然会有灾难发生。‘吾恐及焉’表示范文子担心自己也会受到牵连。
‘凡吾宗、祝,为我祈死,先难为免。’
范文子在此请求他的宗族和祝官为他祈祷,希望他能避免灾难。‘为我祈死’中的‘祈死’是一种极端的表达,意味着希望避免即将到来的灾难。
‘先难为免’则是指希望先于灾难发生之前就避免它。
‘七年夏,范文子卒。’
这句话表明范文子最终在七年后去世,而他的预言似乎并未成真。
‘冬,难作,始于三郤,卒于公。’
在范文子去世后,果然发生了灾难。‘难作’指的是灾难的发生,‘始于三郤’说明灾难是从三个地方开始的,‘卒于公’则是指灾难最终波及到了国君本人。这里的‘公’指的是国君,表明范文子的担忧最终成为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