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德为福之基-原文
鄢之役,荆压晋军,军吏患之,将谋。
范匄自公族趋过之,曰:‘夷灶堙井,非退而何?’
范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命也,童子何知焉?且不及而言,奸也,必为戮。’
苗贲皇曰:‘善逃难哉!’
既退荆师于鄢,将谷,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曰:‘君幼弱,诸臣不佞,吾何福以及此!’
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
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君与二三臣其戒之!
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德为福之基-译文
在鄢地的战役中,楚军压迫了晋军,军中的官员们为此感到忧虑,正在商议对策。范匄从公族那里匆匆赶过来,说:‘把灶台夷平,把井填了,难道不是撤退吗?’范文子拿着戈追上去,说:‘国家的存亡,是天命决定的,小孩子懂什么?再说,还没等事情发生就先议论,这是不忠的表现,你一定会被处死的。’苗贲皇说:‘你真是善于逃避灾难啊!’在鄢地退却了楚军之后,范文子站在战马前面,说:‘国君年纪小而且体弱,我们这些臣子也不够聪明,我怎么会得到这样的福气!我听说,‘天道对万物没有偏爱,只把德行赋予有德之人。’我怎么知道天不把晋国放弃而把鼓励楚国的机会给了我们呢?国君和几位大臣都要警惕啊!德行是福气的根基,没有德行而福气深厚,就像没有根基的高墙一样,它的倒塌是没有期限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德为福之基-注解
鄢之役:鄢之役是指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场战役,是晋楚两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冲突。
荆压晋军:荆指楚国的军队,压指压制、压迫,此处指楚军对晋军的压迫和压制。
军吏患之:军吏指军队中的官员,患之表示他们对当前的困境感到担忧。
将谋:将谋表示军队中的官员正在商议对策。
范匄:范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领,公族指他的家族属于贵族。
趋过之:趋过之表示范匄匆忙地走过,可能是为了表达对当前局势的关心。
夷灶堙井:夷灶指拆除灶台,堙井指填平井口,这里比喻放弃阵地,撤退。
非退而何:非退而何表示除了撤退别无他法。
范文子:范文子是范匄的儿子,也是晋国的一位将领。
执戈逐之:执戈逐之表示范文子手持武器追赶范匄,可能是为了阻止他撤退。
国之存亡:国之存亡指国家的存续或灭亡。
天命:天命指古人认为由天意决定的命运。
童子:童子指年轻人,这里可能是指范匄年轻无知。
何知焉:何知焉表示范匄质问范匄怎么能知道这些。
且不及而言:且不及而言表示范匄认为范匄没有资格发表意见。
奸也:奸也表示范匄认为范匄的行为是奸诈的。
必为戮:必为戮表示范匄认为范匄的行为必会受到惩罚。
苗贲皇:苗贲皇是晋国的一位大夫,他的言论表示他对范匄撤退行为的评价。
善逃难哉:善逃难哉表示苗贲皇认为范匄的撤退行为是明智的。
既退荆师于鄢:既退荆师于鄢表示楚军已经被撤退到鄢地。
将谷:将谷表示范文子准备粮食。
戎马:戎马指战马,这里泛指军队。
君幼弱:君幼弱表示晋国的国君年纪轻且能力不足。
诸臣不佞:诸臣不佞表示各位大臣能力不足。
吾何福以及此:吾何福以及此表示范文子对自己能够担任如此重要职务感到不解。
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天道无亲,唯德是授是古代的一种思想,认为天道不偏袒任何人,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得到天的赐予。
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表示范文子对天意可能不眷顾晋国而劝告楚国感到疑惑。
君与二三臣其戒之:君与二三臣其戒之表示范文子建议国君和几位大臣要警惕。
夫德,福之基也:夫德,福之基也表示德行是幸福的基础。
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表示没有德行而福气深厚,就像没有基础而建造高墙一样,终将崩溃。
其坏也无日矣:其坏也无日矣表示这样的状况终将导致失败,没有具体的期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德为福之基-评注
鄢之役,荆压晋军,军吏患之,将谋。
此句描述了鄢之战中,晋军在楚军的压力下,军吏们感到忧虑,开始商议对策。‘鄢之役’指的是历史上的一次战役,荆压晋军则描绘了楚军强大的军事力量对晋军的压迫。‘军吏患之’反映了晋军内部的焦虑情绪,‘将谋’则暗示了晋军开始寻求解决方案。
范匄自公族趋过之,曰:‘夷灶堙井,非退而何?’
范匄是晋国的一位公族成员,他急切地走过众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夷灶堙井’是古代战争中撤退的象征,意味着放弃阵地。范匄的这一提议,实际上是在表达他对于撤退的坚决态度,认为这是避免被楚军彻底击败的唯一选择。
范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命也,童子何知焉?且不及而言,奸也,必为戮。’
范文子是晋国的一位大臣,他手持武器追赶范匄,并严厉地指责他。‘国之存亡,天命也’表明范文子认为国家的兴衰是由天命决定的,不是人力可以左右的。‘童子何知焉’则是对范匄年轻无知的一种讽刺。‘且不及而言,奸也,必为戮’则是对范匄擅自提出撤退方案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背叛国家,必遭惩罚。
苗贲皇曰:‘善逃难哉!’
苗贲皇是另一位晋国的大臣,他对范匄的撤退建议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一种明智的逃避灾难的方式。‘善逃难哉’中的‘善’字,既是对范匄建议的肯定,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悲观的情绪。
既退荆师于鄢,将谷,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曰:‘君幼弱,诸臣不佞,吾何福以及此!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君与二三臣其戒之!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
范文子在楚军撤退后,站在战马前发表了一番感慨。他首先提到君主的年幼和臣子的无能,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天道无亲,唯德是授’这句话强调了德行对于国家命运的重要性,认为天命不是随意分配的,而是给予那些有德行的人。‘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则是对天命的一种怀疑和反思。范文子进一步指出,德行是国家繁荣的基础,没有德行而福祉过多,就像没有基础的高墙一样,终将崩溃。这段话体现了范文子对于国家政治的深刻见解,以及对未来国家命运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