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外患与内忧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外患与内忧-原文

鄢之役,晋伐郑,荆救之。

大夫欲战,范文子不欲,曰:

吾闻之,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是以内和而外威。

今吾司寇之刀锯日弊,而斧钺不行。

内犹有不刑,而况外乎?

夫战,刑也,刑之过也。

过由大,而怨由细,故以惠诛怨,以忍去过。

细无怨而大不过,而后可以武,刑外之不服者。

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

武不行而胜,幸也。

幸以为政,必有内忧。

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必偏而后可。

偏而在外,犹可救也,疾自中起,是难。

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外患与内忧-译文

在鄢地的战役中,晋国攻打郑国,楚国前来救援。

大夫们想要出战,但范文子不赞同,他说:‘我听说,作为君主的人要惩罚他的百姓,国内安定之后,再对外展示武力,这样国内和睦而国外有威严。现在我们的司寇(司法官)的刀锯已经破旧,斧钺也不使用了。国内还有不受到惩罚的人,何况国外呢?战争就是惩罚,是惩罚过度的行为。过错来自大处,怨恨来自小处,所以要用恩惠来消除怨恨,用忍耐来纠正过错。小处没有怨恨而大处没有过错,然后才能用武力,惩罚国外的不服者。现在我们对待国内的权贵不惩罚,却对百姓忍让,那么谁去执行武力呢?武力不能使用却能取得胜利,那只是侥幸。把侥幸当作治国之道,必然会有国内的忧虑。而且只有圣人才能既没有外患,也没有内忧,如果不是圣人,那就必须有所偏颇才能维持。偏颇在外部,还可以挽救,但如果问题从内部开始,那就难以解决了。为什么不暂时放下楚国和郑国,把它们当作外部的威胁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外患与内忧-注解

鄢之役:鄢之役指的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场战役,晋国与郑国之间的战争。鄢是郑国的一个城邑,晋国为了扩张势力而进攻郑国。

晋伐郑:晋伐郑即晋国攻打郑国,是春秋时期晋国对周边国家的扩张政策之一。

荆救之:荆救之指的是楚国出兵援助郑国,以抵抗晋国的进攻。荆是楚国的别称。

大夫:大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通常指在诸侯国中担任高级官职的贵族。

范文子:范文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名原宪,字范文。

刑:刑在古代指刑罚,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

司寇:司寇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司法和治安。

刀锯:刀锯是古代执行刑罚的工具,刀用于斩首,锯用于肢解。

斧钺:斧钺是古代刑罚中的刑具,斧用于斩首,钺用于剁手。

振武于外:振武于外指的是在国境外展示国威,以威慑他国。

内和而外威:内和而外威是指国内保持和谐,对外则保持威严,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尊严。

大人:大人指的是贵族或高级官员。

小民:小民指的是普通百姓。

武:武在这里指的是军事力量或武力。

外之不服者:外之不服者指的是对外部不服从或反抗的国家或势力。

圣人:圣人是指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具有完美的道德品质和智慧。

偏而后可:偏而后可意味着在某一方面的偏差或偏颇是可接受的,甚至是必要的。

疾自中起:疾自中起比喻问题或疾病从内部开始,难以治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外患与内忧-评注

鄢之役,晋伐郑,荆救之。此句开篇点明了故事背景,鄢之役是晋国对郑国的征伐,而楚国则出兵援助郑国。‘伐’与‘救’相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大夫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是以内和而外威。’范文子在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君主应该先治理好国内,使民众得到安定,然后再对外展示武力。这里‘刑’字不仅指刑罚,更是一种治理手段,体现了儒家‘仁政’的思想。

‘今吾司寇之刀锯日弊,而斧钺不行。’范文子接着指出,现在的司寇(掌管刑罚的官员)已经无法有效地执行刑罚,导致国内法制松弛。‘刀锯’与‘斧钺’分别代表了刑罚的轻重,这里用‘日弊’来形容刑罚的失效,反映了当时社会治安的严峻。

‘内犹有不刑,而况外乎?夫战,刑也,刑之过也。’范文子进一步强调,国内尚且有未受到刑罚的人,那么对外战争更是不可取。他认为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刑罚,是对民众的过度惩罚。

‘过由大,而怨由细,故以惠诛怨,以忍去过。’范文子提出,过错应该从大处着眼,而怨恨则源于细节。因此,应该用恩惠来消除怨恨,用忍耐来纠正过错。

‘细无怨而大不过,而后可以武,刑外之不服者。’范文子认为,只有当民众没有怨恨,社会大局稳定时,才能对外展示武力,惩罚那些不服从的国家。

‘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范文子批评了当时国内政治的不公,认为应该对高层官员进行严格的刑罚,而对普通民众则应给予宽容。

‘武不行而胜,幸也。幸以为政,必有内忧。’范文子认为,如果依靠侥幸取胜,那么必然会导致国内的不安。

‘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必偏而后可。’范文子提出,只有圣人才能既无外患又无内忧,而普通人则必须有所偏颇才能维持国家的稳定。

‘偏而在外,犹可救也,疾自中起,是难。’范文子认为,如果偏颇出现在外部,还可以通过努力来挽救;但如果问题出现在国内,那么就难以解决了。

‘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范文子最后建议,暂时放下对楚国的敌意,将其视为外部的威胁,以集中精力解决国内的问题。这体现了范文子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论外患与内忧》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65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