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不欲伐郑-原文
厉公将伐郑,
范文子不欲,曰:
若以吾意,诸侯皆叛,则晋可为也。
唯有诸侯,故扰扰焉。
凡诸侯,难之本也。
得郑忧滋长,焉用郑!
郤至曰:
然则王者多忧乎?
文子曰:
我王者也乎哉?
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故无忧。
今我寡德而求王者之功,故多忧。
子见无土而欲富者,乐乎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不欲伐郑-译文
厉公打算攻打郑国,范文子不愿意,说:‘如果按照我的想法,如果诸侯都背叛,那么晋国就可以称霸了。正是因为有诸侯的存在,才使得局势纷扰不安。对于诸侯来说,困难是根本的原因。得到郑国只会让我们的忧虑增长,为什么要用郑国呢?’
郤至说:‘那么,王者是不是也有很多忧虑呢?’范文子回答:‘我难道是王者吗?王者是通过成就自己的德行,让人们自愿地带着财物来归附,所以没有忧虑。现在我们德行不足却想要追求王者的功业,所以忧虑就多了。你见过没有土地却想要富足的人,会快乐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不欲伐郑-注解
厉公:指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晋厉公,姓姬名寿曼,是晋悼公的儿子。
伐郑:指晋厉公打算出兵攻打郑国。
范文子:指范文子,名原轸,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以贤能著称。
诸侯:指当时中国分裂成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称为诸侯国,它们是周朝的诸侯。
扰扰焉:形容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局势混乱。
难之本:指诸侯国之间的纷争是导致国家动荡的根本原因。
得郑忧滋长:指如果得到郑国,反而会带来更多的忧虑。
焉用郑:为什么还要用郑国呢?这里表达的是范文子认为没有必要攻打郑国。
王者:指古代的理想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和统治能力。
成其德:指王者通过自己的德行来成就自己的统治。
远人以其方贿归之:指王者以自己的德行吸引远方的人,使他们自愿归附,而不是通过贿赂。
寡德:指自己的德行不足。
子见无土而欲富者,乐乎哉?:这里子是对对方的称呼,类似于现代的‘你’。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看到没有土地却想要变得富有的人,会感到快乐吗?这是范文子用来说明没有德行却追求王者之功是不可能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文子不欲伐郑-评注
厉公将伐郑,范文子不欲,曰:‘若以吾意,诸侯皆叛,则晋可为也。’
此句中,范文子以直率之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如果诸侯都背叛,那么晋国可以独霸一方。这里‘诸侯皆叛’是一种假设,体现了范文子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晋国国力的自信。
‘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
范文子进一步指出,正是因为有了诸侯,才导致了纷扰不安的局势。这里的‘难之本’一语双关,既指诸侯之间的纷争是困难的根源,也暗示了晋国若要统一,就必须解决诸侯问题。
‘得郑忧滋长,焉用郑!’
范文子明确表示,即使得到郑国,也会带来更多的忧虑,因此没有必要用郑国。这里体现了范文子的实用主义思想,他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不应该为了扩张领土而牺牲国家的安宁。
郤至曰:‘然则王者多忧乎?’
郤至对范文子的观点表示质疑,认为王者是否应该多忧。这里郤至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即王者是否应该关注国家的忧患。
文子曰:‘我王者也乎哉?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故无忧。’
范文子以反问的方式回应郤至,表达了自己并非真正的王者。他认为真正的王者应该通过自身的德行来感召远方的人民,而不是通过贿赂来获取支持,因此王者无忧。
‘今我寡德而求王者之功,故多忧。’
范文子接着指出,自己虽然追求王者的功业,但德行不足,因此才会多忧。这里体现了范文子对自己德行的反思,以及对王者德行的推崇。
‘子见无土而欲富者,乐乎哉?’
最后,范文子以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结束对话,指出那些没有土地却想要富贵的人,是难以快乐的。这里范文子通过比喻,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即国家的富强必须建立在土地和人民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