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原文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而无成。

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

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

问于孙林甫,孙林甫曰:‘旅人,所以事子也,唯事是待。’

问于张老,张老曰:‘老也以军事承子,非戎,则非吾所知也。’

问于祁奚,祁奚曰:‘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内事之邪,大夫之贪,是吾罪也。若以君官从子之私,惧子之应且憎也。’

问于籍偃,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

问于叔鱼,叔鱼曰:‘待吾为子杀之。’

叔向闻之,见宣子曰:‘闻子与和未宁,遍问于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祏。訾祏实直而博,直能端辨之,博能上下比之,且吾子之家老也。吾闻国家有大事,必顺于典刑,而访谘于耈老,而后行之。’

司马侯见,曰:‘吾闻子有和之怒,吾以为不信。诸侯皆有二心,是之不忧,而怒和大夫,非子之任也。’

祁午见,曰:‘晋为诸侯盟主,子为正卿,若能靖端诸侯,使服听命于晋,晋国其谁不为子从,何必和?盍密和,和大以平小乎!’

宣子问于訾祏,訾祏对曰:‘昔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理,以正于朝,朝无奸官;为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世及武子,佐文、襄为诸侯,诸侯无二心。及为卿,以辅成、景,军无败政。及为成师,居太傅,端刑法,缉训典,国无奸民,后之人可则,是以受随、范。及文子成晋、荆之盟,丰兄弟之国,使无有间隙,是以受郇、栎。今吾子嗣位,于朝无奸行,于国无邪民,于是无四方之患,而无外内之忧,赖三子之功而飨其禄位。今既无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宠,将何治为?’

宣子说,乃益和田而与之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译文

范宣子和大夫和争田地,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结果。宣子想要攻打和,就向伯华请教。伯华说:“外面有军队的事情,家里也有事务。赤(伯华自称)只负责外事,不敢侵犯官员的职责。而且您的心思已经有所倾斜,可以询问一下情况。”宣子又向孙林甫请教,孙林甫说:“我是来侍奉您的,只等待您的命令。”宣子又向张老请教,张老说:“我是以军事事务向您负责,除了军事,其他我不了解。”宣子又向祁奚请教,祁奚说:“公族的不恭敬,公室的有回护,内务的歪曲,大夫的贪婪,这些都是我的罪过。如果因为君王的官职而满足您的私欲,我担心您会答应但也会憎恨。”宣子又向籍偃请教,籍偃说:“我跟随张孟,每天听从他的命令,如果您的命令是这样,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放弃您而支持别人,这是背叛您。”宣子又向叔鱼请教,叔鱼说:“等我去为您杀了他。”

叔向听说了这件事,见到宣子说:“听说您和和还没有和解,您遍问各位大夫,但也没有得到决定,为什么不请教訾祏。訾祏为人正直且博学,正直能够公正地辨别是非,博学能够上下比较,而且他是您的家老。我听说国家有大事,一定要遵循典章刑法,并且咨询老成的人,然后才能行动。”司马侯见到宣子,说:“我听说您对和有怒气,我以为您不会这么做。诸侯都有二心,这是不必担忧的,但愤怒和大夫,这不是您的职责。”祁午见到宣子,说:“晋国是诸侯的盟主,您是正卿,如果能安抚并端正诸侯,让他们服从并听从晋国的命令,晋国的谁不会听从您呢?何必只针对和?为什么不秘密地和和,用和来平息小的争端呢?”

宣子向訾祏请教,訾祏回答说:“以前隰叔的儿子在晋国避难,生下子舆担任理官,在朝廷中公正无私,朝廷没有奸邪的官员;担任司空,在国中公正无私,国家没有败绩。世袭给武子,辅佐文公、襄公成为诸侯,诸侯没有二心。等到他成为卿,辅佐成公、景公,军队没有败政。等到他成为成师,担任太傅,端正刑法,整理典章,国家没有奸民,后人可以效仿,因此得到了随、范两地的封地。等到文公和楚国结盟,丰富了兄弟之国,使两国没有间隙,因此得到了郇、栎两地的封地。现在您继承了位子,在朝廷中没有奸邪的行为,在国中没有邪恶的百姓,这样就没有四方的祸患,也没有内外之忧,这些都是因为三个儿子的功劳而享受他们的禄位。现在既没有事情,又非和不可,于是增加了和的宠爱,您想做什么呢?”宣子听后很高兴,于是增加了和的田地并与他和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注解

范宣子:范宣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姓范名宣,是晋国卿族范氏的重要成员。

和大夫:和大夫,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与范宣子有争田之怨。

伯华:伯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宣子向其咨询如何处理争田之事。

赤:赤,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负责外事,范宣子向他咨询时,他以不敢侵官为由,建议范宣子征询他人意见。

孙林甫:孙林甫,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宣子向他咨询时,他表达了对范宣子的忠诚。

张老:张老,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宣子向他咨询军事时,他表达了自己在军事上的职责。

祁奚:祁奚,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宣子向他咨询如何处理争田之事时,他提到了公族不恭、公室有回等问题。

籍偃:籍偃,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宣子向他咨询时,他表达了自己对范宣子的服从。

叔鱼:叔鱼,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宣子向他咨询如何处理争田之事时,他提出了杀人的极端建议。

叔向:叔向,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宣子向他咨询如何处理争田之事时,他建议范宣子咨询訾祏。

訾祏:訾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宣子向他咨询如何处理争田之事时,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司马侯:司马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宣子向他咨询如何处理争田之事时,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祁午:祁午,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宣子向他咨询如何处理争田之事时,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隰叔子:隰叔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他的事迹被用来比喻范宣子的行为。

理:理,指处理政务,此处指范宣子的儿子生子舆在朝中处理政务。

司空:司空,古代官名,负责工程建筑等事务。

成师:成师,指晋国的军队。

太傅:太傅,古代官名,负责辅佐君主,传授经典。

典刑:典刑,指法典,刑法。

耈老:耈老,指年高有德的人,此处指可以咨询的老年人。

随、范:随、范,指随国和范国,此处指范宣子的祖先。

郇、栎:郇、栎,指郇国和栎国,此处指范宣子的祖先。

嗣位:嗣位,指继承官位。

奸行:奸行,指不正当的行为。

邪民:邪民,指行为不端的人。

四方之患:四方之患,指来自四面八方的祸患。

外内之忧:外内之忧,指国内外的事务。

三子之功:三子之功,指伯华、孙林甫、张老三位大夫的功绩。

斧钺:斧钺,古代象征权力的武器,此处指随从或部下。

二心:二心,指不忠诚的心思。

靖端:靖端,指安定、端正。

服听命:服听命,指服从并听从命令。

举:举,指推荐或提拔。

反:反,指背叛或反对。

说:说,通“悦”,表示高兴或满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评注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而无成。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

此句描绘了范宣子与和大夫因争田而争执不下的局面,久无进展。宣子欲采取攻击手段,向伯华请教。这里的‘争田’不仅是土地的争夺,更是权力和利益的争夺,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权力斗争。

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

伯华的回答体现了古代政治家对于内外事务的清晰判断。他提醒宣子,国家外部有军事事务需要处理,内部也有政务需要关注。他自谓负责外事,不敢越权干涉宣子的内政。同时,伯华指出宣子内心的想法可能已经有所偏颇,需要进一步调查了解。

问于孙林甫,孙林甫曰:‘旅人,所以事子也,唯事是待。’

孙林甫的回答简洁有力,表明自己作为旅人,只为宣子服务,等待宣子的命令。这种忠诚的态度体现了古代臣子的职责和忠诚。

问于张老,张老曰:‘老也以军事承子,非戎,则非吾所知也。’

张老的话语透露出他对军事事务的专注和自信。他只负责军事,对于非军事的事务则表示不知,体现了古代分工明确的政治体制。

问于祁奚,祁奚曰:‘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内事之邪,大夫之贪,是吾罪也。若以君官从子之私,惧子之应且憎也。’

祁奚的回答深刻揭示了问题的根源。他认为公族的不恭、公室的回护、内事的邪僻和大夫的贪婪都是自己的罪过。他警告宣子,如果只是为了私欲而采取行动,可能会引起更大的反感。

问于籍偃,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

籍偃的回答表达了对宣子的忠诚和对命令的尊重。他表明自己一直听从宣子的命令,如果宣子有新的命令,他会毫不犹豫地执行。这种忠诚和服从是古代臣子的基本品质。

问于叔鱼,叔鱼曰:‘待吾为子杀之。’

叔鱼的话显得冲动且具有威胁性,他提出要为宣子杀人,这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暴力。

叔向闻之,见宣子曰:‘闻子与和未宁,遍问于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祏。訾祏实直而博,直能端辨之,博能上下比之,且吾子之家老也。吾闻国家有大事,必顺于典刑,而访谘于耈老,而后行之。’

叔向的建议体现了古代政治家对于国家大事的慎重态度。他建议宣子咨询訾祏,认为訾祏正直且有博学,能够为国家大事提供明智的建议。

司马侯见,曰:‘吾闻子有和之怒,吾以为不信。诸侯皆有二心,是之不忧,而怒和大夫,非子之任也。’

司马侯的观点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他认为宣子对和大夫的愤怒是不合理的,因为诸侯国普遍存在二心,这是正常现象,宣子不应该因此而愤怒。

祁午见,曰:‘晋为诸侯盟主,子为正卿,若能靖端诸侯,使服听命于晋,晋国其谁不为子从,何必和?盍密和,和大以平小乎!’

祁午的建议体现了古代政治家对于国家稳定的追求。他认为晋国作为诸侯盟主,应该通过和平手段来稳定诸侯国,而不是通过武力。

宣子问于訾祏,訾祏对曰:‘昔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理,以正于朝,朝无奸官;为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世及武子,佐文、襄为诸侯,诸侯无二心。及为卿,以辅成、景,军无败政。及为成师,居太傅,端刑法,缉训典,国无奸民,后之人可则,是以受随、范。及文子成晋、荆之盟,丰兄弟之国,使无有间隙,是以受郇、栎。今吾子嗣位,于朝无奸行,于国无邪民,于是无四方之患,而无外内之忧,赖三子之功而飨其禄位。今既无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宠,将何治为?’

訾祏的回答详细回顾了晋国的历史,强调了晋国历代君主和卿士的功绩。他指出,宣子继承了这些功绩,国家稳定,没有外患和内忧。他建议宣子继续与和大夫和平相处,以维护国家的稳定。

宣子说,乃益和田而与之和。

宣子的最终决定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宽容。他接受了訾祏的建议,增加了和大夫的田地,并与他和解,这表明他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放弃个人的私欲。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65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